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3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对士绅集团来说,这块肉还在他们的锅里,没被其他人分走。

勉强可以接受。

对崇祯和朝廷来说有两个好处。

一是盐商分号增多,虽然不能向他们征收盐税,但可以征收过税、门税等商税,增加朝廷收入。

其次盐价降低,百姓获利,崇祯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

妥了!

谢三宾打定主意。

谢三宾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将对盐商以及盐商背后的士绅阶级造成致命一击。

数年之后,无数盐商破产。

他们背后的士绅也受到牵连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

给谢三宾看病的郎中轻轻拱手:“谢大人的身体并无大碍,只是操劳过度引起的身体乏累,静养几日就能痊愈。”

“多谢大夫,”谢三宾长舒一口气,“来人,给大夫拿些路费。”

“是,”旁边的管家伸手递出一个装着几个大明圆宝的布包。

“多谢大人赏赐,小的告退!”郎中起身告辞。

离开谢府后,他在一个偏僻无人处停下脚步。

很快一个伪装成路人的锦衣卫从旁边路过。

二人交汇时,锦衣卫突然问:“谢三宾病情如何?”

“劳累致病,休养几天即可恢复正常。”郎中回答。

“你们都聊了什么?”

郎中把从进门到出门发生的一切,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了一遍。

“嗯,”锦衣卫迈步离开。

这个消息很快被李若琏送到乾清宫内。

这件事并非是崇祯的谋划。

京师遍布锦衣卫的眼线,这个郎中恰巧是其中之一。

看着李若琏魁梧的身体,崇祯开始思考另一件事。

“李指挥使。”

“臣在。”

“平辽大军当中有不少锦衣卫的人吧?”

“回陛下,平辽军各部包括关宁军里面都有一些锦衣卫或者线人。”李若琏回答。

“嗯。”崇祯点了下头,没继续问。

李若琏想了想:“陛下想让他们做什么?”

“辽东正在打仗,朕想派出一些精明干练之人去前线侦查敌情,为大军提供帮助。但朕不想从平辽大军中抽调人手,你懂朕的意思吧?”崇祯抬起眼皮说道。

“臣明白。”李若琏老练的回答。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他十分清楚锦衣卫的底细。

平辽军中的锦衣卫和线人主要任务是监视内部,防止出现大规模叛乱或者投敌的情况。

这些人的个人能力很一般,更谈不上精明干练。

唯一的特点是很普通。

普通到谁也不会相信他们是锦衣卫。

若是把他们派出去侦查敌情,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

崇祯当然不会派这些人侦查敌情。

“李若琏,”崇祯开始说自己的计划,“攻下宁远后,辽东门户大开!届时你从京中挑选了一些好手,或扮作战俘,或扮成流民混入辽东。能发挥发挥作用最好,如果不行就当练兵了。”

“陛下,臣有一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李若琏有些谨慎地问道。

“说说看。”

“以臣对建奴的了解,让锦衣卫扮作战俘或者流民不但无法获得建奴的信任,还会被当做前驱反攻自己人。无论胜败,对朝廷来说都是损失。”

“臣的意思是安排一些精通朝鲜语的锦衣卫乘坐海船去朝鲜,在那里登陆后扮作朝鲜人进入辽东。如此一来,建奴的警惕性会大大降低。”

“唯一的弊端是容易被朝鲜人发现端倪,”

“朝鲜...”崇祯自信地笑了。

当时的朝鲜君主姓李,所以朝鲜又被称李氏朝鲜。

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

随后李成桂立刻向大明朝贡,并请求朱元璋赐国号。

朱元璋认为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于是赐国号朝鲜。

李成桂于洪武二十六年奉旨定国号为朝鲜。

这只是简缩减版的国号,正式的国号是明朝鲜国。

在很多正式场合下,李氏朝鲜都会以此自称。

历史上的李氏朝鲜在抗倭援朝后对大明的崇拜达到了顶峰,以至于后来虽然被满清暴打数次,被迫俯首称臣,但仍然心向大明。

哪怕崇祯自杀,中原陷落,朝鲜内部还在商议反清复明。

另外。

朝鲜高层每年都会在私下里祭祀明朝的皇帝,甚至在一些内部文件里仍然采用崇祯年号,一直用崇祯二百多年才逐渐停止。

这么说吧。

朝鲜虽然投降了建奴,但这里的百姓比大明朝的百姓还忠诚淳朴。

只要明军水师在朝鲜登陆,朝鲜军民不但不会反抗,还会主动提供各种物资,情报,兵源甚至所有的一切。

但崇祯没这么做。

现在时机还不成熟,等到时机成熟时出手才会给建奴致命一击。

不过从朝鲜向辽东渗透的办法倒是可行,于是他对李若琏说道:“李指挥使倒是可以试一试,成了最好,不成也没什么。”

“臣这就去安排。”李若琏激动地回答。

“等等,还有一件事。”

“陛下请讲。”

“想办法告诉京师的百姓,户部尚书谢三宾是朕眼前的红人。”崇祯说话时一脸神秘。

第807章 发起进攻

大明朝户部尚书兼内阁阁臣谢三宾很忙。

他既负责江南的货币改制,也负责江南巡盐。

同时在酝酿纲盐法的改革。

这还没完。

筹备辽东打仗所需的钱粮物资时,也有他的身影。

一时间,谢三宾成了朝堂上的红人。

经过锦衣卫的传播,谢三宾成了大明朝的红人!

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内阁首辅范景文。

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大明皇帝崇祯。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借谢三宾的手扇东林党和士绅阶级的嘴巴子。

不过在此之前。

他要先借王永吉的手扇建奴嘴巴子,拿回宁远。

王永吉没有辜负崇祯的期待,每天都围绕宁远城扇建奴嘴巴子。

随着步步为营策略的实施,王永吉扇建奴嘴巴的频率越来越高。

崇祯二十三年七月十四。

王永吉从睡梦中苏醒。

由于压力太大,所以他的睡眠时间很少。

睡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洗脸,随后熟练地点燃一支烟开始抽个不停。

不只是他,平辽大军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养成了吸烟的习惯。

朝廷给他们发军饷,他们拿出一部分买烟。

烟出自崇祯的内廷。

这些钱最终也进入内廷,成了崇祯的私钱。

仗打的越激烈,烟卖的越多越快。

内帑的钱越多,崇祯的底气越足。

王永吉站在军帐外抽完最后一口烟,抬头看向远方。

外面的天还未亮,火头兵像往常一样点燃柴火开始做饭。

袅袅的炊烟腾空而起,与清晨的薄雾融为一体。

不等饭做好,有探马来报:“总督大人,建奴那边有情况。”

“什么情况?”王永吉顿时醒了盹。

“右翼贺锦汇报说建奴昨夜只挖了一道壕沟,在此之前,他们每天至少都会挖两道甚至三道壕沟。”探马回答。

不等王永吉消化完这些内容,又一个探马来报:“总督大人,左翼吴三桂汇报说建奴似乎往藏龙山增兵了。”

“何以见得?”

“关宁军每天都会记录藏龙山上八旗兵做饭时篝火的数量,今天早晨比之昨天早晨多了将近三成。”探马回答。

王永吉使劲皱眉:“向藏龙山增兵?”

撤兵?

还是反攻?

“召集中军将领帐内议事!”王永吉深吸一口气,迈着大步走回中军帐。

左右两翼距离中军太远,往返不便。

一般紧急军情开会不会让他们参与过程,只告诉他们结果即可。

片刻后众将到齐,王永吉将地图摆在众人面前说道:“建奴昨夜只在我军右翼前挖了一道壕沟。”

“吴三桂说建奴向藏龙山增兵了,意图不明。”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纷纷发表意见。

有人认为建奴要在上游反攻。

毕竟宁远河下游的战事已经陷入胶着之中,很难从这里找到突破口,唯有换个地方才能破局。

挖一道壕沟是因为兵力被撤往上游,或者为是后续的大战做准备积攒体力。

有人觉得建奴要跑。

藏龙山在宁远城西北方向,既是进攻宁远城的方向,也是撤离宁远城的方向。

建奴突然增兵,显然是怕逃跑时被明军追杀,为此布下重兵掩护撤退。

至于挖一道壕沟,应该是为逃跑积攒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