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9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郑亲王为国操劳半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皇上免去责罚。”

“是啊,郑亲王一心为国没有私心,请皇上明察!”支持济尔哈朗的八旗将领和大臣开始求情。

不过这些建议很快就被反对的声音淹没。

眼见一计不成,福临只能启用第二个计划。

他轻咳一声示意众人沉默。

等朝堂恢复安静后,福临悠悠说道:“郑亲王丢掉锦州是事实,朕既不会偏袒也不会包庇!”

“但郑亲王劳苦功高,贸然降罪恐怕会寒了八旗将士们的心。所以,朕决定把所有亲王郡王以及贝勒们召集回京,共同商议给郑亲王论罪!”

“诸位以为如何?”

第883章 水师的出路

“皇上圣...”多铎的话说了一半就戛然而止。

他忽然意识到这是福临设置的陷阱。

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把所有亲王郡王以及贝勒们全都召集回京。

现在明军刚刚收复锦州,接下来就会窥伺广宁。

八旗的亲王郡王贝勒们全都在前线指挥作战,若是把他们召集回京,前线大军将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

如果明军在此时发动进攻,八旗兵必败!

所以,不可能把所有亲王郡王贝勒召集回京。

既然无法把召集回京,也就无法给济尔哈朗定罪。

看似要给济尔哈朗定罪,实则是冷处理甚至不处理。

这怎么可以?

多铎深施一礼:“皇上,臣...”

不等他把话说完,其他人已经开始表态:“皇上圣明!”

“吾皇万岁。”

“臣等谨遵皇上圣旨!”

多铎站在原地,开始思考要不要继续提出反对的意见。

思索再三后,他硬着头皮施礼道:“皇上,臣还有话要说。”

还有完没完了?

看着多铎无比认真的样子,福临心里直想骂娘。

不让他说吧,又不合规矩。

让他说吧,又怕他当众揭穿真相。

“看来,只能启用第三个计划了。”福临在心中吐槽后朝着索尼点了下头,然后又对着多铎说道:“豫亲王,索尼好像有话要和你说。”

“索尼?”多铎转过头,遇到了索尼的目光。

在众人的注视下,索尼快步来到多铎身边附耳低声说道:“豫亲王,有些事不能做的太绝啊!”

“你什么意思?”多铎当众反问。

索尼继续附在多铎耳边低声说道:“王爷若是把路堵死了,将来恐怕会无路可走啊!”

索尼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他揪着济尔哈朗的罪不放,那么将来有一天也会被同样对待。

“你...”多铎虽然被气得够呛,内心里却非常认同索尼的话。

谁也不敢保证自已不犯错,将来他也有犯错的一天。

他可不想落得豪格那样的下场。

“本王还有一件事要问,”多铎附在索尼耳边。

“豫亲王请讲。”

“如果济尔哈朗丢掉了广宁,朝廷会如何处置他?”

“广宁曾是明廷辽东总兵府所在地,意义非同寻常。如果郑亲王丢掉广宁,朝廷必然会追究他的责任。”索尼一本正经的胡说道。

这只是他的猜测。

他现在的任务是稳住都铎,把眼前的事糊弄过去。

至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那好,本王就先信了你!”多铎先是朝着索尼点头,然后对着福临深施一礼:“皇上,臣没问题了。”

“郑亲王的事...”

“臣谨遵圣旨。”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其他政务,朝会结束。

盛京的消息很快送到了广宁。

当济尔哈朗得知自已没有被治罪后顿时松了一口气。

其实他已经做好了反抗的准备。

只要福临给他定罪,他就趁机闹事。

还好。

事情没有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

“来人,”济尔哈朗朝外面喊道:“立刻派出大量探马侦查明军动向,本王要一雪前耻!”

辽南。

“王爷,范先生的亲笔信!”亲兵拿着一封信来到多尔衮面前。

多尔衮接过信快速扫了一遍后无奈地摇摇头。

“怎么了王爷?”站在旁边的亲信额克苏问。

“济尔哈朗兵败锦州,但是没有因此获罪!”多尔衮冷哼一声。

“郑亲王竟然没事?这也太...蹊跷了吧?”额克苏一脸诧异。

“没什么好蹊跷的,正如范先生所言,这应该是皇上和圣母皇太后的意思。”

“他们为什么要保济尔哈朗呀?”额克苏有些不解的问。

“他们没得选!”多尔衮冷笑一声:“朝廷的权力现在分成了四份!皇上一份,满达海和罗洛浑一份,多铎一份,济尔哈朗一份。”

“济尔哈朗是正蓝和镶蓝两旗的旗主,先不提废掉他会不会引起济尔哈朗的反抗。一旦废掉他,八旗的权力会失衡。”

“毕竟正蓝和镶蓝两旗给谁都不合适!给皇上,其他人不会同意。给其他人,皇上和圣母皇太后不放心。”

“所以,保住济尔哈朗是最佳选择。”

“可是...”额克苏有些不服,“济尔哈朗不倒,王爷您很难翻身啊!”

“放心吧!”多尔衮拍了拍额克苏的肩膀,“本王早晚会东山再起!”

“王爷您早就有对策了?”额克苏一脸兴奋。

只要多尔衮能东山再起,他们这些亲信也将鸡犬升天。

“本王哪有什么对策,都是范先生的主意!”多尔衮哈哈大笑。

“王爷方便告诉奴才是什么对策吗?”额克苏跟着笑道。

“简单,只要在其他人犯错的时候不犯错就行。”

“犯错?”额克苏有些费解,“其他人能犯什么错?”

“明军正在进犯辽东,谁打败仗谁就有错。”多尔衮笑意不减。

额克苏表情变得古怪起来。

“怎么?”多尔衮瞪了他一眼,“你有意见?”

“末将没有意见,只是觉得相较于步骑兵来说,咱们大清的水师更容易吃败仗。”额克苏吐着舌头说道。

“所以,”多尔衮笑意粲然道:“本王要按照范先生的意思上疏辞官,辞去大清水师总兵的差事。”

“这...”额克苏突然有种被抛弃的感觉,“王爷您要是辞了官,末将该何去何从啊?”

“放心吧,”多尔衮又拍了拍额克苏的肩膀,“朝廷不会同意本王辞官的。”

“那王爷您此举是...”

“本王要给大清水师寻一个出路。”

“什么出路?”

“能打胜仗的出路!”多尔衮露出一个神秘的表情后转身离去。

......

河南,归德府(今商丘)。

看完朝廷的公文后,团练总兵李定国立刻站起朝外面喊道:“传令下去,立刻拔营起寨,准备前往山东濮州平乱!”

军令下达后,军中的士兵们立刻忙碌起来。

由于沿途州县已经准备好了大军所需的粮草,所以他不必携带太多粮草,只需要携带几天的行粮即可。

高文贵来到李定国身边,一边帮着他收拾行李,一边询问:“大人,山东何人造反?”

“严格来说不是造反,是民变,”李定国纠正道,“公文上说山东濮州一带有五个县受了水灾,榆园贼趁机拉拢数万灾民包围了濮州,朝廷命咱们前去平乱。”

“乱民应该没什么战力,咱们可以让新招募的士兵冲在前面,让他们见见血。”高文贵提议。

“或许见不到血!”李定国眨了眨眼睛,“朝廷做了两手准备,先招安,不成的话再用兵!”

第884章 山东人的执念

“末将听说过榆园贼,他们早在我朝十三年就开始造反,朝廷屡剿不灭。如果他们愿意招安的话,早就归顺朝廷了,也不至于反叛到现在!”高文贵对着李定国说道。

“招安的事不归咱们管,咱们只负责打仗。”李定国说道。

“不归咱们管?”高文贵有些纳闷,“那何人负责招安?”

“清丰知县王夫之!”

“王夫之?”听到这个名字后,高文贵晃了晃脑袋,“末将怎么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当然耳熟了,他可是我朝十九年的状元!”

“不对啊,”高文贵再次摇晃脑袋:“据末将所知大明朝的状元一般都会到翰林院当修撰,是从六品官!知县是七品官,王夫之当七品知县也就算了,现在四五年时间过去了,他怎么还是知县?”

“那就不清楚了,或许是受到了打压吧。”李定国无奈地摇头。

李定国没猜错,王夫之确实受到了打压。

而打压他的正是大明皇帝崇祯。

之所以打压,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提拔。

毕竟...有时候起点太高也不是好事。

“读书人当官的事,咱们别掺和,只需想好怎么打仗就行了!”李定国继续说道:“至于招安,成与不成全看天命。”

在招安这件事上,李定国没抱任何希望。

与李定国不同的是,崇祯对招安信心满满。

为什么?

因为榆园军大部分都是山东人!

山东人对什么有执念?

编制!

在古代什么是编制?

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