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98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曾经的兄弟马上要成为对手,可想而知心情有多复杂。

“你们几位,”王夫之指着榆园军的降将们,“现在麾下有多少合格的兵马?”

“回王大人的话,”任七总结道:“我们麾下的兵马加起来只有三千多点。”

“这些人是否熟悉榆园的地道?”王夫之问。

“大部分人都很熟悉地道,”任七顿了顿:“但...榆园的地道绵延数百里,找到榆园军...贼本就不易,想杀他们就更难了。”

“不,”王夫之摆手,“咱们不杀人!打打杀杀的多不好。”

“不杀人?”李定国有些疑惑,“王大人打算怎么做?”

“咳咳,”王夫之轻咳一声站起来问所有人:“榆园贼为什么屡剿不绝?”

这...

众人互相看了看,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见众人不说话,王夫之换了个问题:“诸位,你们觉得范次吾和王俊为什么不接受招安?”

“他们不愿给朝廷效命。”黄镇山大大咧咧说道。

“不,他们觉得朝廷不可信!”李定国笃定道。

曾经身为流贼的李定国十分清楚,一切的基础都是信任。

如果不是朝廷连续两年免除全国赋税,表现出了仁政的一面。

他不会归顺朝廷。

正因为有了仁政,他才相信朝廷在为百姓着想并最终投降。

“你们认可李总兵的观点吗?”王夫之看向任七,张七等人。

“李总兵高见!深究原因的话,确实是信不过朝廷。”任七说道。

“这话说的透彻,一针见血!”张七回答。

“那好,”王夫之脸上带着笑意,“那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信任的反噬!”

说罢,王夫之拿出一张提前准备好的地图。

上面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山川,河流,城池等。

在地图的中间有一片巨大的阴影区域,像是皮肤上的黑斑一样十分惹眼。

王夫之指着阴影说道:“这里就是濮州和范县交界处的榆林,整片榆林绵延数十里,下面的地道错综复杂,更是长达数百里,对不对?”

“对!”任七等人纷纷点头同意。

榆林具体有多大他们也没算过,不过作为曾经的榆园军,他们对榆园还是非常了解的。

榆园太大了,大到能藏千军万马。

王夫之接着说道:“如果不出本官所料的话,榆园贼储备的粮草不足以渡过这个冬天,对不对?”

“哎?”黄镇山发出一声惊呼:“王大人真是神了,您怎么知道的?”

“是啊,您是怎么知道的?”其他人纷纷投来询问的目光。

“呵呵,”王夫之笑着看向李定国:“李总兵应该知道原因。”

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到李定国身上。

李定国尴尬地挤出一丝笑容:“以我曾经流贼的经验来看,植被茂密的夏秋更适合用兵,毕竟叛军战力太差没办法和官军正面抗衡,只能藏身于草木之中偷袭官军。所以到了草木稀疏的春天和冬天就要偃旗息鼓,避免和官军正面相抗。”

“现在已是秋冬交替叶落草枯,不适合大规模用兵。”

“除了易于藏身外这个因素外,还有另一个原因:粮食。”

“夏秋用兵时正值夏粮和秋粮收获,可以解决粮草问题。”

“对,”王夫之顺着李定国的话继续往下说:“如果粮食足够过冬的话,你们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围攻濮州,所以我断定你们的存粮无法渡过这个冬天!”

“真神了!”任七张大了嘴巴,无比惊讶。

张七也和梁敏也瞪着眼睛,有些难以置信。

只有黄镇山傻呵呵地坐在那里,不停地重复任七的话。

“神了!神了!”

“诸位,”王夫之再次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我还知道你们存粮不足的原因。”

“请大人释疑。”

“在此之前你们的存粮是足够渡过这个冬天的,结果前些日子山东五个县遭了水灾,大批百姓涌入榆园成了榆园贼。人多嘴就多,吃的也就多,于是存粮便不够了!”

“对吧?”王夫之盯着任七。

“王大人真是料事如神,任某佩服!”任七猛拍大腿说道。

正如王夫之所料,他们早就在入冬前存够了过冬的粮食。

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水灾导致大批百姓涌入榆园。

榆园军的政策本就是吸纳百姓对抗朝廷。

现在百姓来投奔,他们没理由拒绝。

于是粮食便不够了。

左思右想之下,他们将目光放到了官仓上。

为此他们不得不主动攻打县城、州城,抢夺官粮。

结果存粮最多的濮州城久攻不下。

本想撤走,可是早晚还要面对粮草问题。

打又打不过,撤又没法撤。

所以他们才会在濮州城外坚持。

直到等来了王夫之和李定国...

“呵呵,”王夫之再次笑了笑,“还行,没猜错。”

“所以,大人打算用什么方法对付那些不愿归顺的榆园...贼?”任七一脸期待地问道,“我们归顺朝廷之后榆园的人数少了很多,里面的粮食足够范次吾和王俊等人过冬!”

第893章 连吃带拿

在场的人纷纷看向王夫之,不明白他有什么对策。

王夫之说了那么多只是阐述了事实,没说如何解决榆园贼。

如果无法解决问题,那么他就是在空口泛谈。

王夫之站起身来回走了几步停了下来对着榆园降将说道:“方法很简单,还是从粮食下手。”

“粮食?”

“嗯,”王夫之点头,“只要他们吃光了粮食就必须走出榆园求生,没了榆园的掩护,他们必不是官军的对手!”

“可是他们的粮食已经足够过冬了!”任七眨着眼睛提醒。

“怎么会够呢?”王夫之的目光一一从任七,张七,梁敏和黄镇山脸上扫过,“你们若是返回榆园,那些粮食还够吃吗?”

“返回榆园?”任七等人被这句话搞懵了。

梁敏率先反应过来,他深施一礼道:“王大人明察!我们此番是真心实意归顺朝廷,并无反叛之心!”

“是啊,请王大人明察!”

“请大人明察!”任七等人先后说道。

“哎咦,”王夫之摇头,“我岂会怀疑你们?让你们回去不是考验忠心,是让你们去吃饭的!”

见众人有些疑惑,王夫之开始解释:“只有吃光存粮,吃穷榆园贼!才会迫使他们走出榆园和官军面对面!没了榆园的掩护,他们绝不是官军的对手,到时候要么接受招安,要么被杀被俘!”

吃光存粮...吃穷榆园贼!

这两个词直接刷新了任七等人的三观。

别说任七,就连流贼出身的李定国也是头一次听到这种言论。

他盯着王夫之的眼睛看了好一会,佩服道:“王大人此计真乃大明少有之奇谋也!”

“大人,”任七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我们该...怎么吃光存粮?”

“简单!”王夫之伸出右手食指,“你们立刻带着兵马回到榆园,既不要和范次吾和王俊等人开战,也不要与官军联络,就待在榆园里吃存粮!什么时候把存粮吃完了,什么时候出来和李总兵的兵马汇合。”

黄镇山咽了口唾沫:“大人的意思是,我们回去后要放开了吃?”

“不,”王夫之否定了之前的话,“光吃还不行,走的时候还得把所有物资带出来,做到连吃带拿!”

好一个连吃带拿!

黄镇山的眼睛开始放光。

“回去后,能吃一斤绝不吃八两,只要撑不死就使劲吃!吃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另外你们还要想办法开粥厂赈济灾民,这样粮食消耗的速度将大大增加。”

“可是,”梁敏提出了疑问:“我们已经归顺朝廷了,此番回去怕是不被范次吾和王俊等人接纳。”

“降而复叛嘛!”王夫之有些无语道:“以降而复叛的名义回去,这件事只有你们知道,下面的士兵根本不知道也就不会泄密。就算不被范次吾等人接纳,之前的存粮也有你们的一份。大不了平分存粮,然后互不往来就是了。”

“那...”任七还是有些担心:“吃完粮食后,范次吾和王俊会想办法从周围的村镇州县买粮或者抢粮,榆园那么大,根本抓不住他们。”

“什么粮?”王夫之冷笑:“五个县遭水灾,这些百姓别说粮食,家都没了。为了赈灾,朝廷把周围州县所有能买的粮食全都买完了,百姓手里只剩下自己的口粮,不会卖!”

“他们若是敢抢百姓的粮,不但会失去百姓的支持,还会成为众矢之的!届时出兵剿贼,事半功倍!”

听完王夫之的解释,任七不禁感慨道:“正如李总兵所言,王大人之策实乃大明少有之奇谋也!”

“王大人此举简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佩服,实在佩服。”

“王大人,”在一众佩服声中,李定国眨着眼睛问:“他们负责吃,我和部下负责什么?”

“本官早就安排好了!”王夫之指着地图上黄河的一段河堤说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朝廷会重新修筑这里的河堤,同时会在这附近囤积大量灾民所需的物资。”

“李总兵可以守在物资周围,防止榆园贼偷袭。或者用物资把榆园贼吸引过来,聚而歼之!不过要切记,以抚为主,剿抚并重。”

“妙,实在是太妙了!”李定国对王夫之伸出大拇指。

“好了,”王夫之站起身对着任七等人说道:“濮州的存粮不多,诸位还是赶快收拾一下回榆园吃饭吧!”

王夫之显然并没有管饭的打算。

任七等人互相看了看,虽有还是有些不放心,却也只能起身离开。

拔营起寨后,三千已经投降的朝廷的榆园军再次踏上了返回榆园的道路。

“大人,咱们不是已经归属朝廷了吗?怎么还往榆园走?”士兵们不明所以的问。

“别问了,跟着走就是了。”旁边的人回答。

“是去打那些不愿投降的人吗?”

“应该不是!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们此番出兵一点粮草也没带,肯定不是打仗。”

“既然不是打仗,去榆园作甚?那里可都是叛军!难道...咱们是去给朝廷当内应吗?”

“就凭你也想当内应?你有当内应的脑子吗?别问了,知道的太多不是什么好事。”

“行行行,你说得对。”

士兵们不敢多问,只能跟着队伍继续前行。

底层士兵处于信息茧房之中,他们并不知道上面发生了什么。

上面让他们降,他们就降。

上面复叛,他们也只能跟着复叛。

就像普通百姓一样,他们没办法改变时代的走向,只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走向未知。

第894章 分配物资

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