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9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报!”一个义军慌慌张张的跑到密林中的一间木房子,对正在休息的榆园军首领范次吾和王俊说道:“榆园西面发现一支兵马,人数在三四千左右。”

“啊?”范次吾和王俊直接从凳子上弹了起来。

范次吾急忙询问:“是官军吗?”

“应该不是,”义军士兵回答:“这支兵马没打官军的旗帜。”

“难道是友军?”另一个首领王俊问。

“不是,”范次吾认真摇头,“从濮州撤退后,所有榆园军全部退到了榆园内暂避官军锋芒,外面没有咱们的人了。”

“那会是谁?”王俊搞不懂了。

“出去会一会就知道了。”范次吾伸手从武器架上拿起腰刀往外走。

“也好!”王俊也拿起武器跟了过去。

此时任七等人已经来到了榆园边缘。

他们熟练的找到地道入口,并朝里面大喊:“别动手,自己人!”

见里面没人回应,他们便封好地道入口继续从地面向榆园深处行军。

深入一里左右时,远处的榆林传来了动静。

“停!”任七指挥大部队停止行军。

不多时,范次吾的人来到任七不远处。

他大声质问:“你们是什么人?”

“我是任七!”任七回答。

“任七?”义军士兵愣住了,“你...你不是投降朝廷了吗?又回榆园作甚?难道是想帮着朝廷打我们?”

“我任七不是那种人!”任七大声回答。

“那你带兵回来干什么?”

“我又复叛了!”任七再次回答。

义军士兵不敢相信,也不敢不信,立刻将消息告知范次吾和王俊。

他们二人正在赶来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后站在原地想了很久。

王俊问范次吾:“你信吗?”

“说实话,我不信!”范次吾摇头。

“那怎么办?和他们刀兵相见?”

“不急,先和他们见一面再说。”范次吾整了整身上的甲胄,继续前进。

他们很快和任七见面,双方相隔十丈站定。

“你们怎么回来了?”范次吾率先问道。

“复叛了。”任七回答。

“朝廷不但给你们发饷银,还给了你们相应的官职,为什么要复叛?”范次吾冷着脸问。

“是啊,”梁敏接过话说道:“朝廷的条件这么好,你们为何不降?”

“我们信不过朝廷!”范次吾表情严肃:“朝廷若是可信的话,我们也不至于被逼造反!”

“巧了,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梁敏盯着范次吾的眼睛:“归顺朝廷之后我们后知后觉,认真思考后才决定复叛。”

“我不信!”范次吾冷笑着摇头:“我既不信你们会复叛,也不信朝廷会放你们回来。”

“如果朝廷知道我们复叛,当然不会放我们回来!所以我们是打着剿灭叛军的名义回来的。”

“你看,不打自招了!”范次吾指着梁敏的嘴:“你说漏了!”

“范次吾!”任七向前一步说道:“梁敏说的很清楚,我们是打着剿灭叛军的名义回来的,实际是复叛。”

“我不管你们是打着什么名义回来的,反正就是不信!”范次吾向后退了一步,做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们回来了!”任七向前一步,“我挖过榆园的地道,组建榆园军时我也出了一份力。虽然之前鬼迷心窍归顺了朝廷,但是迷途知返又回到了榆园。”

“你到底要干什么?”范次吾皱着眉,向左一步躲到一棵大树的后面,警惕的看向四周。

他怕任七在附近埋伏了鸟铳兵,趁他不备进行偷袭。

“我什么都不想干,就想待在榆园里!”任七又向前走了一步。

“抱歉,自从你接受招安的那一刻,咱们就不是一路人了,还是请回吧!”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榆园,是大家伙的榆园。”任七指着茂密的榆林说道:“你凭什么让我离开?”

这句话把范次吾说的哑口无言。

榆园这块地不是他的,榆树也不是他种的。

附近的百姓会在受到欺压时躲进榆园避难,时间久了才形成榆园军。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榆园确实是大家伙的,他没资格独占。

“那好,”范次吾想了想说道:“你可以待在榆园,但是要划定界限。你在你的界限里待着,我在我的区域里活动,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如有越界直接视为开战!”

“没问题!”任七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只要能留在榆园,他就能想办法消耗粮食和其他物资。

接下来,双方开始划分各自的活动区域。

由于榆园内全是榆树,没有明显的标志物。

所以双方的区域界限比较模糊。

划定界限后,任七又开始索要粮食和物资。

“范次吾,离开榆园围攻濮州前,我记得榆园内还有不少物资!那些物资可都是咱们一点点攒出来的,你可不能独吞。”任七上来就给范次吾扣了一顶道德的大帽子。

造反和做生意一样。

之前是合伙的买卖,现在两个股东闹矛盾要分家。

之前挣的钱攒的东西也要分开。

如果范次吾不给,任七就可以大肆宣扬出去说他不仗义。

消息一旦传出去,范次吾的威信将大大降低。

范次吾明白这个道理,他本就没想独占物资于是说道:“确实有不少物资,我从没想过独吞!”

“那就平分。”

“怎么可能平分?”范次吾看着任七身后的三四千人:“你现在的兵力只有三四千人,而我有近两万之众!凭什么平分?”

“我曾经的兵力比你多,只不过都被朝廷遣散了!”

“那是你和朝廷的事,与我无关!”

“当然有关,被遣散的人还会回来的。”任七强压心中的笑意,“那些物资本来就有他们的一份,你凭什么不给?”

在此后的一个时辰里,双方围绕物资的分配比例展开了漫长的谈判。

任七最开始提出五五分。

范次吾直接拒绝,表示只认可二八的分配比例。

任七坚持五五分不松口。

范次吾坚持了一会后开始调整,给任七增加了一些份额,“三七分,最多只能三七分!”

“不行,就是五五!”任七还是不松口。

“那就没得谈了!要不打一仗吧?谁赢了物资归谁!”范次吾咬着牙说道。

“咱们的敌人是官军,岂能自相残杀?”梁敏这个读书人及时说道:“要不这样吧,任七哥你别五五了,范兄你也别三七了。咱们各退一步,四六分如何?”

第895章 烧荒

“四六?谁四谁六?”范次吾瞪着眼睛问。

“当然你六我们四了!”梁敏回答。

“不行,”不等范次吾表态,任七不乐意了:“凭什么他们六,咱们四?”

“物资在他们手里,咱们让一步又何妨?”梁敏开始当起了老好人。

“也罢!”任七假装思考后点头。

见对方让步,范次吾也不再纠结,同意了六四分的方案。

分完物资后,王俊有些不解地问范次吾:“物资掌握在咱们手里,没必要分给他们!”

“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范次吾摇头,“义军之所以长时间的对抗朝廷,主要靠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百姓凭什么信任支持咱们?关键在一个义字。既有道义,也有信义,还有义气!这些物资本就有任七的一半,如果抢占着不给便是不义。没了义的支撑,咱们很快就会失去民心被朝廷剿灭。”

“我还是信不过任七他们!”王俊皱着眉。

“我也信不过他们,”范次吾说道:“但一码归一码,该给的物资要给,该防备的也要防。”

“怎么防备?”

范次吾想了想嘱咐王俊:“你在榆园外围多布置些暗哨,盯紧任七和他的部下,看看他会不会和官府有来往!”

王俊眨着眼睛想了想,“你怀疑任七会出卖咱们?”

“对,”范次吾认真点头,“任七回来的太蹊跷了!所以我怀疑他已经成了官府的内应。不过再精明的狐狸也会露出马脚,如果任七是官府的内应,必定会和官府取得联络。只要找到他联络官府的证据,咱们就可以放下顾虑对他下手了。”

“放心,我这就安排。”王俊匆匆离开。

与范次吾等人的紧张不同,分完物资后,任七等人开始了人生最惬意的时光:早吃饱,午吃饱,晚吃饱!

他们不但大肆招揽附近百姓,还开设粥厂进行赈灾。

周边的百姓听闻后纷纷投奔,任七一时间名声大噪。

崇祯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三,崇祯接到了王夫之的公文。

斟酌一番后。

他拿起红笔写了四个字的批复:已阅,甚好。

王夫之做的还算不错,他必须鼓励。

在山东民变这件事上,崇祯没有担心过。

如果不是发生了水患大批百姓受灾,榆园军的规模不会发展成这么大。

现在又是诏安,又是赈灾。

缺少群众基础的榆园军只会越来越少。

长则一年,短则半年,榆园军的问题应该会彻底得到解决。

他的目光始终放在江南。

哪怕辽东接二连三的吃败仗,只要能从江南搞到钱,大明的基本盘就不会乱。

不等他处理完题本,内阁首辅范景文和户部尚书谢三宾便来到殿外求见。

谢三宾是接到崇祯的口谕前来觐见,而范景文则是主动求见。

“陛下,”走进大殿后范景文直接说道:“臣请立刻将高杰所部兵马调往蓟州,密云一带摆边。”

(摆边是一种边防策略,后面会解释。)

“哦?”崇祯一怔,“蓟州密云一带是蒙古察哈尔和永谢布部的驻牧地,他们最近有犯边的举动?”

“没有,”范景文表情凝重:“正因为没有犯边,臣才觉得不对劲。”

“今年各镇边军按照惯例前往草原烧荒,陕西三边和宣府大同的边军虽然顺利完成了任务,但是和往年一样都遭到了蒙古人小规模的袭扰。蓟州、密云的边军在烧荒过程中不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而且蒙古人看到他们像是老鼠看到猫一样转身就跑,没有任何犹豫。”

“这很不正常!”

烧荒是大明为了抵御蒙古人犯边而实施的行动。

简单来说就是到了秋冬季节草木枯萎时,在长城周围的草原上放火。

把草原上的枯草全部烧掉,实施坚壁清野。

如果不烧荒,蒙古人在犯边的时候就不用考虑战马的草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