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20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王承恩踩着积雪来到乾清宫内朝崇祯汇报,“启禀皇爷,宋权南下巡盐捐官的四百五十万两银子到了。车队现已抵达黄村一带,天黑前便可进京。”

“嗯,”崇祯点点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四百五十万两不但能把去年的亏空全部补齐,还能解决今年部分平辽的军费。

最关键的是,巡盐御史宋权给他分钱了。

整整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从穿越至今,这是第一次有官员主动给他送银子。

而且是以充实京营防务的名义送银子。

京师固然还有三大营,但京营总督刘文耀是他的人。

也就是说,这些钱都可以落入他的口袋。

至于宋权到底搞了多少钱以及给谢三宾送了多少钱,崇祯都不在意。

只要他想,有朝一日都可以用抄家的方式把银子拿回来。

他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辽东的战事上。

从入冬到现在,平辽大军和建奴是一场大仗也没打,却打了数十场小规模的战斗。

总体来说明军处于劣势。

尤其是下雪之后,有些地方的积雪甚至能没过膝盖。

明军步兵别说列阵,就是行军都成了问题。

八旗兵和蒙古兵来犯时骑着马,在数尺厚的雪地里来去如风。

明军只能出动骑兵御敌。

明军骑兵战力确实很强,可数量终究没有对方多。

而且...

明军的优势是步骑协同作战。

少了步兵的配合,骑兵综合战力被大大削弱。

反观八旗兵和蒙古兵,可以仗着战马的优势在战场上来回穿插,牵着明军的鼻子走。

明军若追,会被数倍的敌人包围。

明军如果不追,对方就在城外袭扰。

导致城中军民都不敢出城伐木。

很是苦恼。

除了辽东的战事,还有郑芝龙这个大麻烦。

想到郑芝龙,崇祯问王承恩:“沈寿岳那边刚吃了败仗,兵部给他定罪了吗?”

“回皇爷,兵部的题本刚送到司礼监。奴婢刚才看了一眼,兵部给他定了个指挥不当的罪名,罚了三个月的俸禄。”

“太轻了,”崇祯冷哼一声:“昭妃前脚刚被打入冷宫,她的四叔沈寿岳后脚就吃败仗,此举显然是对朕不满。立刻命兵部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乡种地去。”

“是,奴婢这就给兵部送消息。”

“对了,”崇祯低声吩咐道:“昭妃在冷宫的吃穿用度你替朕想着点,不要缺了少了。”

看着王承恩离去的背影,崇祯嘴角微微上扬。

他看向东南方向,嘴里轻声嘟囔:“郑芝龙,你应该会上钩吧?”

第925章 走私

二月二这天,王夫之和李定国平息榆园民变的消息传到京师。

按照规矩要论功行赏。

在崇祯的授意下,王夫之由七品知县直接升任五品大名府同知,并授奉议大夫。

李定国同样也升了官。

由骠骑将军升为金吾将军。

这里的金吾将军是散官。

实际上,大明朝的武将有两个职位。

一个是领兵的实际官职,如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

另一个是散官,又称散阶。

散阶可以理解为武官的虚职,类似于今天的军衔。

如中尉,上尉,少校等。

李定国的实职是湖广团练总兵,此次打了胜仗后并没有变动。

虚职由之前的骠骑将军升为金吾将军。

正二品官衔,享受正二品待遇。

再往上升的话,就是努尔哈赤曾经被授予过的龙虎将军军衔了。

龙虎将军继续往上升的话还有四个品级,和文官的官衔一样。

分别是特进荣禄大夫,特进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以及光禄大夫。

无论文官还是武将。

有官衔不一定有实职,但是有实职一定有官衔。

在《崇祯十七年》邸报的大肆宣传下,二人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师,并向全国各地扩散。

由于李定国是流贼出身,所以百姓们对他并不是很感兴趣。

只是在了解之后淡然一笑,表示认可。

与之相反的是王夫之。

他的事迹一经传出,深受百姓和读书人追捧。

王夫之有三个光环。

第一个光环是神童。

他四岁入家塾,七岁通读十三经,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

尤其是七岁通读十三经这件事,简直神乎其神。

(十三经由最初的五经发展而来,最终在南宋时期成型。十三经分别为周易,周礼,仪礼,礼记,尚书,诗经,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

别说古代。

就是到了非常内卷的现代,很多神童也做不到七岁通读同样文字数量的书籍。

而他却能做到。

要知道那些书籍都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他能通读十三经就好比同龄人还在玛卡巴卡呢,他已经开始研究量子力学的原子能级跃迁了。

王夫之第二个光环是状元。

这是古人四大喜里的最后一喜,也是最重要的一喜。

也是所有读书人的目标。

第三个光环便是平叛和越级升官。

特别是针对榆园的情况,制定出了吃光榆园存粮的政策。

这种上兵伐谋的政策不但赢得了百姓们的认可,还让一众武将们都自愧不如。

年仅三十二岁的王夫之一时间名声大噪,隐隐有成为第二个半圣的可能。

二月中旬,王夫之和李定国的消息传到了辽东。

黄得功放下邸报问王永吉:“总督大人,您觉得把王夫之和李定国调到辽东来如何?王夫之有谋,李定国有勇。有他们二人相助,接下来的广宁之战胜算会大许多。”

王永吉想了想:“李定国在平定榆园民变前就被调往河南屯田备战,所以让他来辽东作战应该没什么问题。王夫之够呛能来,陛下在邸报上大肆宣扬他的事迹,显然是想重用此人。”

“辽东局势未定,他又是一介文官...陛下恐怕舍不得他来辽东。”

“不一定啊,”黄得功嘿嘿笑道:“定王殿下贵为皇子都被陛下派到了辽东,一个小小的王夫之陛下怎会不舍?”

王永吉哈哈一笑,拍着黄得功的肩膀:“黄总兵在沙场上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揣测圣心的能力嘛就...”

“咋地?”黄得功晃了下脑袋:“你觉得王夫之比定王殿下身份尊贵?”

“非也,”王永吉摇头,“论身份尊卑,王夫之确实不如定王殿下。但是论能力,恐怕王夫之更胜一筹。”

“此等有大才之人早晚会入阁成为宠臣,陛下岂能轻易让他深涉险境?”

“懂了,”黄得功恍然大悟,“王夫之是陛下给太子培养的人才!”

“差不多吧是这个意思,所以就不要指望王夫之能来辽东了。”

“那李定国来吧,还有高杰!”

“哪有那么简单?”王永吉苦笑一声:“高杰正在蓟密一带摆边防范蒙古人,一时半会没法来。李定国那边的战事虽然停了,但是还不能立刻离开,需要留在那里震慑一段时间。”

“短时间内,辽东还得靠咱们自己。”

“哈哈,”黄得功大笑一声:“无妨,他们来与不来都不影响我杀建奴。总督大人接下来想怎么打?我黄得功已经等不及了!”

“接下来的广宁之战...”王永吉盯着桌子上的地图,陷入沉思。

三月上旬,王夫之的消息传到了福建月港。

作为大明朝目前仅有的两个能够进行远洋贸易的港口之一,这里船舶往来甚众。

等待进出港的海船在江面上排成长长的队伍。

船帆遮天蔽日,宛如一条游弋的巨龙。

泉州府通判顾炎武坐在岸边的一块石头上,他放下《崇祯十七年》邸报,看向江面喃喃自语:“王夫之果然有治世之才,而立之年就有如此成就,前途不可限量啊。”

“我什么时候才能有所作为呢?”

“这里山高皇帝远,哪怕加急公文送到京师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想做出点成就太难了,哎!”

正叹气间,身后响起了脚步声。

他转身看去,发现自己的管家带着一个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渔民走了过来。

那个人晒得太黑了,以至于他最开始把对方当成了黑番(大明对黑人的称呼)。

“老爷,”管家快步向前来到顾炎武身边介绍道:“这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渔民,他叫李山。”

“李山,”管家又对着渔民说道:“还不快来拜见通判顾大人。”

“是是,”渔民李山快步来到顾炎武身边屈膝下跪:“草民李山见过顾大人。”

“快起来,”顾炎武伸手拽了他一把。

这一拽不要紧,李山差点激动地流出眼泪。

这位泉州府通判太平易近人了。

“说吧,你要揭发谁?”顾炎武问。

李山向附近看了看,确定周围没人后才低声说道:“草民要揭发福建水师总兵麾下大将,泉州府水师参将施琅。”

听到这个名字,顾炎武有些意外。

在他的认知里,施琅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武将。

他刚来月港时,施琅便带他巡视了当地的海防。

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

难道施琅当人一套,背后一套?

“他犯有何罪?”顾炎武沉声问道。

“他走私火药!”李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