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两地相距不到九十里,双方每天都会派出大量探马侦查敌情。
三月初九的傍晚,明军在距离义州四十里的地方扎营。
建奴探马连夜将消息送到了义州。
义州城的守将是勒克德浑。
接到消息时已是后半夜,他一边调兵遣将,一边命人带着消息赶往广宁。
义州和广宁直线距离只有九十里,但中间隔一座医巫闾山。
蜿蜒崎岖的山路虽然可以通纳小股骑兵通行,但毕竟是山路,骑兵行进速度被大大减缓。
等济尔哈朗接到消息已是三月初十的上午。
他把手中的密函交给满达海并问道:“礼亲王有什么想法?”
满达海看完内容后放下密函,抬头问:“能有什么想法?当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济尔哈朗缓缓摇头,“无论是宁远之战和锦州之战过程以及结果,都说明了一个事实。”
“什么事实?”
“在正面战场和明军硬碰硬,八旗兵很难占据上风。如果想打胜仗,需要放宽视野脱离战局,从整个战略角度分析和用兵。”济尔哈朗说出了一番十分有深意的话。
“嗯...”满达海皱着眉头想了一会毫无头绪,只能开口询问:“郑亲王想怎么打?”
“虚虚实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济尔哈朗带着自信的微笑,说出了心中的计划。
在听济尔哈朗计划的时候,满达海先是疑惑不解,然后皱眉思考,最后眉开眼笑。
“妙,实在是太妙了!”
“还有要补充的吗?要是没有的话就这么办了!”济尔哈朗用询问的语气说道。
“没有,郑亲王此计甚妙!”
“那就好!”济尔哈朗用最快的速度写完信,命人送往义州。
同时连夜调兵遣将,为接下来的战事做准备。
三月初十的中午,勒克德浑接到了济尔哈朗的信。
他看完信件后立刻下令:“明军不日将至,传令各部把所有粮草辎重全部搬出城,运到大凌河北岸!”
由于城中多为蒙古部众,携带的物资相对较少。
所以搬运的速度非常之快。
在他们搬运物资的同时,明军先锋探马已经出现在城南一带。
勒克德浑只是派出小股骑兵驱赶,并未出城列阵迎敌。
当天傍晚,明军先锋在城南十里处扎营。
次日清晨明军正在列阵时,义州城内忽然燃起了大火。
“大火?”李顺祖有些吃惊,“难道城中有百姓举义?”
“末将不知,”探马回答。
“快派出探马抵近侦查,并把消息送往中军。”
中军内。
李性忠得到消息后也有些意外,“怎么会突然起火?”
袁宗第说道:“这把火应该是建奴自己放的。”
李性忠抬起头,“你的意思是...建奴不战而退?”
“很有可能。”
“建奴没道理不战而退啊!”刘西尧十分不解,“义州城内有万余大军,还没开战呢就逃跑,这不是建奴的风格。”
就在他们还在猜测的时候,李顺祖送回消息:建奴烧毁城中房屋,损毁了北城墙,东城墙和西城墙,然后弃城而逃!
第934章 请求增兵
由于建奴不战而退,导致明军兵不血刃拿下义州。
当李性忠率部进入义州城后,发现城内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别说像样的房子,就是稍微完整的墙壁都很难找到。
活着的百姓更是一个也没有。
明军主力未做停留,直接穿过城池来到大凌河岸边扎营。
他们看到了河对岸的建奴士兵。
双方隔着河互相咒骂了一番后,各自回营吃饭休息。
“报!李性忠兵不血刃拿下义州!”
当传令官把消息告诉王永吉后,他坐在椅子上愣了很久。
不止他发愣,整个中军的将领都愣住了。
“建奴不战而退是何道理?”黄得功百思不得其解。
“慑于我军军威,避战是正常的。”高一功试图解释。
“没那么简单,”王永吉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谨慎地说道:“等几天看看情况。”
此后的数天,李性忠没有渡河进攻。
建奴也没有渡河反攻。
双方隔河对峙,义州的战局似乎稳定了下来。
放下李性忠的公文,王永吉陷入两难之中。
李性忠先是在公文里汇报了对峙的局面,然后询问王永吉下一步的计划。
计划无非两种。
一个是渡过大凌河,把战线继续向北推?
另一个是趁着大军在的时候把义州城的城墙修复,然后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将李性忠主力调回攻打广宁。
可问题是,这两个计划都有问题。
首先是第一个计划。
义州再往北是百余里就是茫茫的蒙古草原。
把战线推进到那里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还失去了大凌河这座天然屏障。
简直得不偿失。
第二个计划问题就更大了。
义州城三面城墙被毁,若想修复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也就说,李性忠麾下主力得在义州停留一个月才行。
他等不起啊!
可是少了李性忠的骑兵,王永吉又没把握打赢济尔哈朗。
其次就算修好城墙,也得留下一定数量的骑兵防备蒙古骑兵。
毕竟蒙古人擅长绕过城池,深入腹地劫掠。
他可不想在攻打广宁时背后出现敌人。
深思熟虑后,王永吉给李性忠下达了命令。
“总督大人命我们渡过大凌河,把建奴向北驱赶。”李性忠接到命令后向下传达。
两天后,准备充分的明军开始渡河。
河对岸的蒙古骑兵只是象征性的袭扰一番,随后开始后退。
明军按照计划向北驱赶。
蒙古骑兵根本不接战,
明军追,他们跑。
明军停,他们也停。
明军后退,他们就如附骨之蛆在明军屁股后面追。
如此反复拉扯间,时间快速流逝。
面对这种局面,李性忠也没了办法,只能向王永吉求助。
王永吉压力很大。
整个冬天未能前进一步也就罢了,开春之后又被蒙古人拖住了进攻的步伐。
十万兵马每天消耗的粮草多达数千石。
他不敢继续耗下去。
可问题是他兵力虽然不少,但骑兵数量不足。
广阔的辽河平原是骑兵的天下。
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王永吉不得不冒着被弹劾风险上疏请求增兵,而且点名要骑兵。
他宁愿被弹劾,也不能让打没有把握的仗。
当王永吉的题本送到兵部时,整个兵部直接炸锅了。
“什么?王永吉率领十三万步骑外加三万水师,出关不到一年就要求增兵,这也太不正常了吧?”兵部左侍郎张伯鲸拍着桌子怒吼。
“肯定不正常!据我所知平辽大军伤亡并不大,现在突然要求增兵,恐怕增兵是假,拥兵自重是真!”兵部右侍郎孟凌说道。
“现在正是平辽的关键时期,可不敢乱说啊!”兵部尚书王家彦大声提醒。
“尚书大人此言差矣,”孟凌反驳,“王永吉身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等身为陛下的臣子,当提醒陛下有所防范。刚才那发话我不但要在这里说,还要放到朝堂上去说!”
次日清晨早朝。
由于王永吉寸步不前,且突然要求增兵。
兵部率先对他的行为进行了弹劾。
“陛下,王永吉拥兵自重请将其革职问罪!”兵部侍郎孟凌扛起了弹劾王永吉的大旗。
“臣附议。”
“臣也附议。”七八个大臣们纷纷表态。
这里面既有兵部的人,也有户部的人,还有都察院的人。
考验崇祯的时候到了。
但凡他表现出一丝迟疑,满朝文武会立刻对王永吉展开饱和式的弹劾。
这是最基本的察言观色能力。
不过也有例外。
内阁首辅范景文虽然对王永吉的行为有些质疑,但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
毕竟王永吉是他举荐的人。
如果王永吉被拿下,他也会受到牵连。
“平辽大军一没有打败仗,二没有损兵折将,此时弹劾王永吉简直胡闹!”崇祯对这件事下了定论。
“可是陛下...”孟凌还想在说些什么。
“此事到此为止,休要再提!”崇祯厉声呵斥。
除非王永吉做出投敌叛变的事,否则他必须信任王永吉。
如果此时传出对王永吉不信任的消息,平辽大军内部的矛盾会因此爆发。
军中的将领和士兵也会丧失斗志,进而导致军心涣散!
“陛下,”范景文及时说到:“臣以为可以从高杰麾下调五千骑兵去往辽东支援。”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