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诸位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各自回营了。”王永吉有些疲惫的说道。
“总督大人,接下来的战事该怎么打?是渡过辽河向东?还是让水师登陆辽南?”吴三桂有些饿迫不及待地问道。
“嗯...”王永吉沉吟片刻,“还是等等再说吧。大战刚过,各部非常疲惫,理应休整一段时间。”
“再者...朝廷可能会罢免我的官职。在没有得到确切消息前,不宜出兵。”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没说话。
大凌河之战在战略上打赢了,但是战术上的损失非常大!
除了李性忠重伤外,明军骑兵也损失严重。
亲兵几乎全军覆没,另外还损失了近三千多骑兵!
其中损失最多的是李性忠自己的部下。
这些人都来自勇卫营,是大明皇帝崇祯的人。
崇祯能接受这个结果吗?
谁都不知道!
他们只能等,等崇祯的消息。
......
京师乾清宫。
崇祯看着龙书案上堆积如山的题本,很是无奈。
这些都是弹劾的题本。
其中一半弹劾高杰,另一半弹劾王永吉。
满达海包围大凌河堡的第二天,兵部就得到了消息,并立刻告知了崇祯。
崇祯本想让高杰驰援辽东,可是高杰却病了。
高杰不得不病。
他的侄子死在义州,麾下大将李成栋直接投降了建奴。
本想给朝廷分忧,结果却给朝廷惹了大麻烦。
朝中大臣得知这件事后,纷纷上书弹劾。
高杰既不敢面对崇祯,又怕受到此事牵连。
索性直接往床上一躺开始装病。
崇祯处理的方法很微妙。
他没有斥责那些官员,反而纵容他们弹劾。
目的是让他们借此机会发泄心中的戾气和各种不满。
因为一个人的情绪是有限的。
他们从高杰身上发泄完脾气,就没有精力朝崇祯发泄。
崇祯耳边会清净许多。
同时为了安抚高杰,他私下派人给高杰送去看病的银两。
朝中大臣见崇祯对高杰无动于衷,于是立刻将矛头指向了平辽总督王永吉。
指责他轻敌冒进,用兵不当。
此举看似是攻击王永吉,实则是针对内阁首辅范景文。
因为王永吉是范景文举荐的人。
现在王永吉出了问题,范景文岂能独善其身?
于是乎,朝中又掀起了弹劾王永吉的浪潮。
崇祯处理这件事的方法更绝。
他也对外称病。
把朝中所有事务都交给内阁处理。
朝中大臣没有一个傻子。
崇祯这种行为等于直接告诉他们,大明皇帝力挺范景文。
“皇爷,”王承恩迈着有些老迈的步伐走进乾清宫。
年近六旬的他走路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利索了。
“李定国在沈阳城下竖起大明国旗,撤退时阵斩何洛会,逼死孔有德,焚毁建奴在辽阳和海州的粮草,大胜而归......”
崇祯心中甚是喜悦,脸上却平静地说道:“好啊,该赏!”
“李性忠受伤不轻,再加上年事已高,已无力继续指挥战斗。内阁请陛下择一良将,去辽东代替李性忠。”王承恩低着头不快不慢的说道。
“让李宪忠去。”
“是,那李宪忠离京期间,勇卫营改由何人统领?”
“让宁远伯李尊祖暂领吧,他虽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但好歹有练兵的本事。”崇祯思考之后说道。
李尊祖是李如松的嫡长孙,后来承袭了宁远伯的爵位。
历史上的他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被害。
崇祯之所以让李尊祖暂领勇卫营,主要是为了稳定前线和后方勇卫营的军心。
毕竟这些人都是李性忠和李宪忠练出来的兵。
换成其他将领心中多少会有些不服。
李遵祖好歹是李如松的嫡长孙。
别管能力行不行,名声已经在外,能镇得住这些人。
“还有事吗?”崇祯打着哈欠问道:“没事的话朕要回后宫养病去了。”
“还有最后一道公文,”王承恩来到崇祯面前,双手将公文举过头顶:“内阁认为王永吉轻敌冒进,犯了兵家大忌,不宜再担任三军主帅!”
“他们可有举荐之人?”
“有,陕西三边总督吕大器是首选。”
崇祯犹豫了下,“朕以为不妥!此番平辽从陕西三边征调了不少兵马,有吕大器坐镇,陕西那边的情况会好很多。”
“就算让吕大器入辽,他从陕西走到辽东至少也得一个半月才行!”
“等他熟悉完情况,差不多已经入冬了。”
“那奴婢把这道公文发回内阁重议!”王承恩低头请示。
“嗯。”崇祯点头起身,走向后宫。
吕大器确实有本事,但是他用兵太刻板。
崇祯根据塘报,仔细研究过吕大器用兵。
在打凤阳之战时,吕大器给各部的命令是在什么时间,抵达什么地方,然后原地防守或者朝某个敌人发起进攻。
这样确实能打胜仗,但是会压制下面将领的想法,
不利于李定国这一类的将领自由发挥。
一天后。
内阁将重新议定的结果送了上来:平辽总督王永吉虽然轻敌冒进,导致李性忠折损了不少兵马。但是平辽大军打赢了大凌河之战,仍然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王永吉将功折罪,继续率兵平辽。
消息送往辽东的同时,崇祯召见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
“臣参见陛下。”
“朕有两件事要问!”崇祯开门见山。
“陛下请问。”
“郑芝龙那边的走私情况如何?”
李若琏想了想:“虽然没停,但是比之前收敛了许多。另外...臣听说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正在彻查内部走私的事。”
第988章 造势
“哦?”崇祯对郑成功彻查走私的事很感兴趣,“郑成功怎么想起来查走私了?”
“好像与顾炎武有关!”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回答道:“在查走私之前,顾炎武和郑成功见了一面。”
“顾炎武还是有些本事的,知道把郑成功拉下水。”崇祯称赞道,“既然查走私,他有线索吗?”
“没有!他查的虽然很严,但是因为没有线索,所以根本查不到东西!”
“锦衣卫有线索吧?”
“有几个人证,没有物证。”
“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这些线索送给郑成功。”崇祯面带微笑,
“陛下的意思是...借力打力?”
“对,随着战事的推进,物资对敌我双方越来越重要!可是朝廷查走私的话,早晚会查到郑芝龙身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这件事不能由朝廷来做,但是交给郑成功就没问题了。无论他查出什么,都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事,与朝廷无关!”
“臣回去后就安排。”
“辽东走私的事查的怎么样了?”崇祯又问。
“不太顺利,”李若琏摇着头,“由于战事的缘故,两军之间有一片无人地带,他们会在这里进行交易走私。”
“锦衣卫的人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躲避双方探马的搜查,所以一直查不到证据。”
“兵部不是有兵册吗?每人每天吃的粮食都有数,根据兵册人数查粮食消耗,出入大的肯定有问题。”崇祯伸出右手食指说道。
李若琏继续摇头:“兵册由各部将领提供,众所周知各部都有虚报士兵数量的情况。如果虚报了五千士兵,那么走私时只卖这五千人的粮食,还是查不出来问题。”
“核查士兵数量呢?”崇祯说完之后自己摇起了头。
两军作战时没法查士兵的具体数量。
因为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任务,不可能一直在军营里待着。
只要有人动,就有作假的机会。
“难道就没办法查走私了?”崇祯抬起眼皮,再次看向李若琏。
“有倒是有,就是慢!”李若琏回答:“可以像之前一样在辽东军中收买线人,等这些线人升官之后,早晚会参与走私。”
“到时候既有人证也有物证,可以一网打尽!”
这个方法何止是慢,简直是慢到出奇。
“朕可能老了,竟然也想不出好的办法。”崇祯叹息一声后想起了长城的作用。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他们耗时耗力耗钱修建古代长城有两个作用。
军事上防御。
经济上封锁,也就是防止走私。
辽东长城损毁严重,走私肯定会泛滥。
得想办法制止。
他在脑海中算了算,说道:“喀尔喀蒙古是不是要南下互市了?”
“是,喀尔喀蒙古为了互市分成两路,一路去了山西大同的阳和卫附近,另一路去了辽东义州的太平堡附近。”
崇祯点了点头,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义州太平堡北面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地盘,喀尔喀蒙古南下必然会经过他们的地盘。
双方极有可能发生矛盾。
无论结果如何,获利的都是大明。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