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6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而且,还可以借此机会查一查走私的事。

“太平堡互市是一件大事,千万要处理好。另外告诉定王,让辽东的锦衣卫追查一下这些货物的最终去向。”

“臣...臣领旨。”李若琏有些茫然的回应道。

在他看来,查走私的关键是查出谁是卖家。

查买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因为就算知道谁买走了货物,他们也不会说出卖家是谁。

毕竟双方是敌对关系。

崇祯并不是这么想的。

辽东走私的货物大部分都经蒙古人的手流入建奴手中。

也就是说,蒙古人是中间商。

他们既知道谁是买家,也知道谁是卖家。

搞定了他们,也就掌握了走私的全部秘密。

“还有,”崇祯又说道:“派人把李定国的战绩传播出去,几日能传遍京师?多长时间传遍全国?”

“臣可以保证三日内传遍京师,三个月传遍整个大明。”

“那就去办吧。”

“臣遵旨。”

李若琏离开乾清宫后立刻召集锦衣卫,开始宣传造势。

首先是说书人。

说书人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不过当时听书的基本都是权贵,普通百姓没得听也听不起。

隋唐时期,民间出现了说书人,

到了宋代,说书开始职业化。

明清时说书人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广受追捧。

茶楼内。

说书人坐在椅子上,身穿长衫,手拿醒木。

啪!

醒木落在桌子上,将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说书先生念完定场诗后,茶楼内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好!”

“好啊!再来一首。”

“没听够,再来一首!”

换成其他定场诗,百姓们或许会喝倒彩。

但是这首诗不行。

因为这首诗的名字是《送毛伯温》,作者是大明顶级权谋大师明世宗嘉靖皇帝。

大明百姓若敢喝这首诗的倒彩,后果可想而知。

说书先生微微一笑,沉声说道:“今天不讲三国,也不讲水浒,讲一讲辽东的战事。”

“这有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大胜了或者打败了!”

“是啊,还是讲三国吧。昨天说到宛城之战,今天该讲曹操一夜害三贤的事了!”

“哈哈,”说书先生大笑一声,直接说了起来:“时值盛夏,多尔衮正在凤凰楼内和他的嫂子探讨人生大事。”

“探讨到关键时刻,忽听得外面传来了脚步声......”

茶楼里的人瞬间停止吵闹,认真听了起来。

就连刚才喊着说要听三国的人,也都闭上嘴屏住了呼吸。

......

说书人讲故事的同时,崇祯十七年邸报也在以最快的速度印刷。

邸报的标题非常大,写着寇可往,我亦可往——李定国!

然后是整个版面的介绍。

既有李定国的身世履历,也有兵临沈阳城下的详细作战过程。

次日清晨,最新一期的邸报出现在百姓面前。

在说书人,邸报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之下。

李定国兵临沈阳城下的事迹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本计划用三天时间传遍京师,但是仅仅不到一天半,整个京师都知道了李定国的名字。

街头巷尾,百姓们都在讨论李定国。

“听说了吗?李定国不但扛着大明国旗去沈阳城下转了一圈,还砍了叛徒孔有德!”

“听说了,太解气了。”

“李定国简直用兵如神!”

“何止是用兵如神,简直就是军神!”

“来,咱们敬军神一杯。”

“我陪一杯!”

第989章 奔丧

崇祯为什么要给李定国造势?

李定国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年纪。

要知道明初时期的大将李文忠,在三十岁时已经成为了一军主帅。

李定国与之相比,成长的还是慢了些。

所以他要给李定国造势,让他快速成长,出名。

只要名声足够大,就能获得百姓和朝臣的支持。

不远的将来,他也会成为大军统帅!

放下手中的邸报,崇祯又开始犯愁。

愁什么?

缺钱!

这里的钱有两层含义。

一个是国库亏空,另一个是货币短缺。

是的,大明缺货币。

在确定银本位后,江南地主士绅们便开始囤积银子。

他们把攒的银子放进地窖,打算留给后代子孙。

明朝本来就缺银子,拥有大量银子的士绅地主不但不花钱,还藏钱。

再加上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

导致大明既处于通货膨胀,也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

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

大明只缺银子吗?

非也。

崇祯让人统计过民间百姓使用铜钱的情况。

不但有明朝的,还有元朝甚至宋朝的铜钱。

可见货币稀缺的程度!

所以崇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搞钱的同时,让民间的钱流通起来。

具体怎么做呢?

崇祯并非经济大师,脑子里没那么多想法。

他只会用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完成这个任务。

在国库亏空的问题上,他还是沿用去年的办法。

货币改制能带来一部分收入,巡盐卖官的收入也不少,再加上赎罪银。

只要平辽大军伤亡不是很大,这些钱足以应对。

至于如何让民间的钱流通起来这个问题。

崇祯心中已经有了雏形,但是现在还无法实施。

因为这件事造成的影响非常大,要等辽东战事结束才行。

......

崇祯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正在辽南指挥水师作战的多尔衮接到了福临召他回京的圣旨。

多尔衮接完旨意后,伸手从怀里拿出一块金子递到传旨的八旗兵手里。

“王爷,这...”八旗兵有些不知所措。

“这是本王的一点心意,收下就是。”多尔衮用和蔼可亲的语气说道。

“多谢王爷赏赐。”

“皇上为何突然召我回京?是有什么大事发生吗?”多尔衮认真询问。

李定国奔袭沈阳不但打乱了建奴的部署,还截断了辽南和沈阳之间的驿道。

多尔衮在沈阳城的眼线虽然多如牛毛,但消息根本送不出来。

他只知道发生了战斗,并不清楚结果如何,更不知道李定国曾经兵临沈阳城下。

传旨的八旗兵收了多尔衮的好处,况且这件事并不是机密。

所以他把知道的一切都详细说了出来。

多尔衮听完之后,眉毛顿时拧成了一个疙瘩。

“区区一个流贼降将竟然还有这等本事...属实让本王有些刮目相看啊!”

“王爷,还有一件事。”八旗兵低着头说道。

“什么事?”

“豫亲王病重...”

“什么?”多尔衮浑身一震,“怎...怎么么可能?他身子骨一直都很硬朗,怎么会病重?”

“确实如此,奴才不敢说谎。”八旗兵回答。

“什么病?”

“听...听说是天花。”

多尔衮如遭重击,整个人向后一仰,若不是后面的亲兵及时扶住,他已经跌倒在地。

“这怎么可能啊!”多尔衮还是不敢相信,他盯着那个八旗兵的眼睛问:“什么时候的事?”

那个八旗兵被瞪得浑身冰凉,声音颤抖地说道:“就...就是最近几天的事。”

“备马,立刻回京!”多尔衮迅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