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91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不多时。

一个骑兵来到黄蜚面前大声汇报:“启禀总兵大人,旅顺城中冒起了浓浓的黑烟。”

“黑烟?”黄蜚有些吃惊,“失火了?”

“末将不知。”

“再探再报,传令各部小心谨慎,切勿轻敌冒进!”黄蜚紧张地再次下令。

这是他第一次率领水师进行陆战。

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探马离开不久再次返回:“旅顺城的城墙上空空如也,看不到守军的踪迹。城外田地里尚未成熟的庄稼也被彻底毁坏,再无成熟的可能。”

建奴要跑!

黄蜚第一时间冒出了这个想法。

不过为了谨慎起见,他没有冒进,而是继续保持之前的阵型和行军。

大军很快来到旅顺城下。

探马一番查探发现北城门大敞四开。

黄蜚先是派小股部队进城寻找敌军踪迹,确定城中没有建奴后派兵进场。

他兵不血刃收复旅顺城。

本以为这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可是在了解城中的情况后顿时变得哑口无言。

“你是说...城中的青壮都被建奴掳走了?”

“是,”副将曾英回答,“现在城中还有三四千百姓,无一例外都是老弱病残。虽然勉强能进行简单的劳作,但地里的庄稼都被毁了,想种地也没得种。”

“而且他们的存粮都被建奴运出城了,没运出城的粮食全部被集中到一起大火焚烧,之前在城外看到的浓烟就是粮食燃烧散发出来的。”

黄蜚越听越难受,他想了想问道:“也就是说...到明年秋天之前,他们不但交不上来赋税,还会吃掉很多粮食?”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是这样的。”曾英回答。

“尚可喜简直就是畜生!”黄蜚开口大骂。

“比畜生还畜生!”副将杨展在旁边跟着骂街。

等其他将领口吐芬芳之后,刚刚进城不久登州巡抚袁枢缓缓说道:“诸位,这件事比想象中的要麻烦啊。”

杨展眨了眨眼睛:“其实也可以不麻烦。”

“杨副将的意思是?”袁枢明知故问。

杨展是个直性子,换做别人会在这个时候闭口不言。

毕竟接下来的话会让人觉得很残忍。

可是他不行。

不把话说出来比杀了他还难受。

杨展看向门外的街道,用极其缓慢地语气说道:“这些老弱病残对咱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如果嫌他们浪费粮食,可以选择无视。”

“他们既无钱财购粮,也没存粮度日,如果无视他们...这些人全都会死,而且是活活饿死!”袁枢皱着眉头说道。

“我知道他们会被活活饿死,但...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把军粮给这些百姓吃吧?”杨展瞪着眼反问,“军粮数量有限,分给他们就会让士兵挨饿。若是耽误了军情,谁敢负责?”

众人沉默不语。

曾英刚要开口打破现场的僵局时,忽然想起了另外一件大事。

他指着尚可喜逃跑的方向说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尚可喜每退出一城,都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城中百姓。接下来...辽南所有城池都会出现相同情况!”

众人听闻之后更加沉默,甚至开始控制呼吸的节奏,尽量不发出任何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袁枢缓缓说道:“诸位做决定吧。”

“决定什么?”黄蜚抬起眼皮问。

“决定整个辽南百姓的生死!”袁枢说话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是怜悯还是无视,都由咱们说了算。”

“另外还有一个前提,若是怜悯他们就会贻误军机,至于会造成什么后果就不是你我能控制的了!”

众人还是沉默。

这怎么选?

辽南地区多了不说,几万百姓还是有的。

除去青壮年,至少还有一半老弱病残。

一句话决定他们的生死,未免太无情了。

众人都不愿意面对这件事。

黄蜚眨着眼睛想了一会,站起来说道:“我是水师总兵,只负责打仗!治理百姓是你们文官的事,这件事...你看着办吧。”

“这...”袁枢本想反驳,却发现黄蜚说的很有道理。

他没料到黄蜚这种大老粗竟然能说出此等有理有据的话。

更没料到自己这个文臣会被一个武将用道理说的哑口无言。

曾英快速说道“”“对,我们只负责打仗。胜败我们担着就行,这种治理百姓的事还请袁大人自行定夺。”

杨展跟着说道:“袁大人要尽快处理,我们马上就被北上收复失地了,类似的地方和情况还有很多。”

他们两个一唱一和,前者把大黑锅放到了袁枢的后背上,后者用绳子把袁枢和黑锅死死绑在一起。

袁枢根本无力挣脱。

在场的人大部分都是武将。

他们纷纷表态,把袁枢的退路彻底堵死。

等众人安静后,袁枢问黄蜚:“黄总兵随军携带多少粮草?”

“至少十五天的粮,大军出发后袁巡抚需要源源不断的给我供应粮草,确保不会断粮。”

袁枢掐指算了算,“好,我先给你十五天的粮草,三天后运粮队会沿着粮道给你运去第一批粮。”

“那就有劳袁大人了。”黄蜚挥手带领众将离开。

袁枢则皱着眉头返回岸边开始准备后续事宜,并把自己的决定写信告知朝廷。

第1025章 走私疑云

袁枢决定救活辽南这些身无分文,且没有一点存粮的老弱病残。

与那些操戈执戟的武将不同,袁枢是饱读诗书之人。

孟子教他: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一丁点儿)。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区别很小。

具体的差异体现在人有四端,而禽兽没有。

何为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概括起来就是仁、?义、?礼、?智的开端。

有四端的是人。

没有四端的就是禽兽。

当一个人彻底失去四端时,就可以称这个人禽兽不如了。

袁枢的恻隐之心很重。

他不忍心看着辽南数万百姓死亡,尤其是被活活饿死。

但救一个人易,救一万人难。

这不仅仅是钱的事,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辽南登陆前,朝廷已经给黄蜚的水师准备了足够的粮草。

现在突然冒出这么多没有存粮百姓。

若想救活他们,需要短时间向辽南增运数万石粮食。

朝廷的运力短时间内是固定的,没办法浮动。

毕竟船只数量有限。

每艘船的运载能力也有上限,不是想增加就能增加。

在运力不增加的前提下。

给百姓的粮食多了,给军队的粮食就会少,从而影响到军粮供应,进而影响到用兵计划。

袁枢的办法是让那些没有登岸的水师官兵节省口粮,给百姓一口吃的,先让他们不被饿死。

然后动用水师战船运粮。

反正辽南没有建奴水师的踪迹,用战船运粮也算物尽其用。

办法有了,却没有钱。

袁枢只能写信求助朝廷。

在得知袁枢要救辽南的百姓时,朝野震动。

有人佩服他的魄力。

有人认可他的怜悯。

还有人觉得袁枢此举会贻误战机,决定写题本弹劾他。

崇祯得知此事后对袁枢有些刮目相看。

如果他是袁枢,不一定会管这件事。

毕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可袁枢还是管了。

冒着被杀头的风险管了。

崇祯很感动,下令:袁枢爱民如子,乃百官之表率!从内帑拨银十万,让袁枢去救百姓。

送旨的钦差有两拨人。

第一拨人用最快的速度赶到登州,把这个消息告诉袁枢。

袁枢得到消息后开始借用登州府库的粮食。

第二拨人负责押运银两。

他们抵达后,袁枢就可以用这些钱采买粮食补齐府库的借粮。

当第一批增运粮食抵达辽南时,已经过去了七天时间。

在这七天时间里。

水师虽然节省了许多口粮接济百姓,但还是死了不少人。

另外这七天时间里也发生了很多事。

袁枢刚走下战船准备监督船夫们搬运军粮时,便接到了黄蜚派来的驿卒。

“启禀巡抚大人,”驿卒单膝下跪双手举起一封公文说道:“关辽登津水师已经收复了金州和复州,正朝盖州进发。”

“另外平辽总督王大人也已率兵收复了海州,正杀向辽阳!”

袁枢接过信快速看了一遍后,心中很是感慨。

他没料到战事竟然如此顺利。

照找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最晚明年就能收复辽东了。

正感慨间,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士兵走了过来。

袁枢身边的亲兵立刻将他拦下。

他隔着那些亲兵对着袁枢深施一礼:“请问是登州巡抚袁大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