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4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另外就算没有多少逃兵,你又如何肯定明军不会进山搜捕?”

范文程红着脸说道:“我军兵力不足,无法正面抗衡明军,只能出此下策作为权宜之计。”

洪承畴找了范文程的破绽,他立刻发起攻击道:“权宜之计也不能自废武功,我军现在士气低落,人心不稳!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待在一起,否则人心就散了。人心一散,什么都完了。”

洪承畴带过兵,深知人心的重要性。

他相信如果按照范文程的办法来,大部分人都会当逃兵。

范文程被洪承畴怼的脸色闪烁,没好气的反问道:“那...那你说怎么办?”

“呵呵,”洪承畴冷笑一声,没有理会范文程,而是对着多尔衮说道:“皇上,臣想请范先生回避一下。”

此举既有贬低范文程之意,也有怀疑他的成分。

范文程简直都要被气炸了。

可多尔衮没有在意这些,现在他只想解决问题。

为此他朝着范文程摆了下手:“范先生下去休息一下。”

范文程虽有万般无奈,也只能起身离开。

他前脚刚走,洪承畴便低声说道:“皇上,臣以为朝鲜已是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不可久留?那还能去哪儿?”多尔衮沉声询问:“总不能返回辽东吧?”

“不,”洪承畴摇头,“北上返回辽东已然无妨,咱们只能南下。”

“南下?朝鲜南边是茫茫无际的大海,咱们总不能去海里吧?”

“臣的意思是渡海前往东番(台湾)。”

“东番?”

“对,我听施琅说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合休养生息。最重要的是,那里没有明军,只有一些西夷。只要去了那里就能站稳脚跟,并与明廷隔海相峙。”

“东番...”多尔衮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此事关系到大清和八旗的生死存亡,他不得不谨慎。

不知过了多久,多尔衮缓缓抬起头:“此计固然可行,但怎么去东番呢?”

洪承畴压低声音:“可以让施琅联系郑芝龙派几艘海船来,咱们带着兵马搭乘海船去东番。”

多尔衮眼神暗淡:“恐怕来不及了!明军来势汹汹,不日便会兵临镜城城下。就算郑芝龙答应派船,一去一回至少也要两个月,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来得及,”洪承畴分析道:“据逃兵们说,明军的宗旨是不放过一人,所以推进速度很慢。接下来咱们只要边打边退拖延两个月的时间,就能等到郑芝龙的船队。”

多尔衮琢磨了一会,“如果朝鲜人不背叛咱们,别说两个月了,就是两年都没问题。怕就怕他们临阵倒戈,投降了明军。另外...郑芝龙那边也不好说,因为他可能会见死不救。”

洪承畴回答:“如果像之前那样对待朝鲜人,他们确实有背叛的可能。但如果告诉他们大清愿意归还咸镜道,且用钱购买粮食船只,他们应该会非常配合。”

“至郑芝龙那边的问题也好解决,咱们可以购买朝鲜人的船只自己去东番,让尚可喜耿仲明等熟悉战船的人掌风使舵,沿着明廷的海岸线南下即可。”

......

洪承畴讲了很多,多尔衮听的很认真仔细。

等洪承畴说完,多尔衮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洪先生为何要让范先生回避?”

“臣怀疑他有问题!”洪承畴直言不讳道。

“什么问题?”

“当初明知道进入朝鲜是个死局,可范文程还是以粮草为由力荐皇上您来朝鲜。说好听点是考虑不周,说难听点恐怕有出卖您和大清的嫌疑...”

换做以往,多尔衮是不会相信这种话的。

但来到朝鲜之后他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要糟糕的多。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产生了悔意。

可他皇帝,不能轻言后悔。

只能把责任归咎到范文程的身上。

多尔衮重重点头:“这件事稍后再说,当务之急是应对明军的进攻!”

二人谈话结束,其他将领也来到了外面。

经过一番商议,多尔衮决定利用地形配合精锐士兵阻击明军拖延时间。

其余部队则缓缓向南移动,摆出一副边战边退的姿态。

同时派出两波信使。

一波去朝鲜,向朝鲜国王商议购买战船和粮草事宜。

另一波去福建联络郑芝龙,让他派船来朝鲜,将八旗兵运到东番。

第1242章 气数已尽

五月初三。

多尔衮率部离开镜城,前往南面的端川城提前布防。

吴三桂和尚可喜被留下来阻击明军。

说是阻击,实际就是袭扰。

比如提前破坏道路桥梁,在关键地方布置兵马,依靠有利地形防守。

虽然不会产生多少伤亡,但这个命令让吴三桂和尚可喜很不爽。

等多尔衮的人全部撤离后,吴三桂找到尚可喜:“尚兄有空吗?”

尚可喜向左右看了看,低声询问:“有事?”

“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请你喝酒。”

尚可喜先是一愣,随后摆手:“喝酒就不必了吧?明军不日将至,此时喝酒容易误事。”

“放心,”吴三桂保证道:“明军行军速度很慢,一时半刻来不了。就算他们突然加快行军,也躲不过我麾下探马的侦查。为了不被明军偷袭,我派出去大量探马。”

“嗯...”尚可喜犹豫了一会,点头答应:“也行,去哪儿喝?”

吴三桂指着自己的中军帐:“去我那喝,我有一坛好酒。”

尚可喜翻身上马,跟着吴三桂来到了营中。

火头兵用最快的速度将酒席布置好,随后退了出去。

中军帐内只剩下吴三桂和尚可喜两个人。

二人喝完三杯酒后,一边吃菜一边闲聊。

吴三桂率先说道:“军中物资匮乏,菜比较简单,尚兄勿怪!”

尚可喜指着桌子上的八道菜:“这还简单?多丰盛啊!自从进入朝鲜以来,我就没吃过这么多菜。”

“哎,一言难尽啊!”吴三桂叹息一声,拿起酒杯:“喝酒喝酒!”

二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再次倒满后继续吃菜。

吃了几口,吴三桂放下筷子再次叹息。

尚可喜也跟着放下筷子,认真询问:“吴兄为何叹息?”

吴三桂摇着头回答:“前途未卜,岂能不叹?”

“哎!”尚可喜跟着叹息一声:“也是,根本看不到未来。”

吴三桂见时机已经成熟,低声询问:“你说皇上是怎么想的?边战边退早晚会退到海边,到时候就退无可退了!”

尚可喜刚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件事,于是立刻闭上了嘴。

吴三桂敏锐的抓住了这个画面,他轻咳一声:“尚兄这是把我当外人了呀!”

“吴兄此言何意?”

“你刚才欲言又止,显然有事瞒着我。”

尚可喜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哎,反正这里没外人,我把知道的都告诉你。”

吴三桂立刻来了兴趣:“我洗耳恭听。”

尚可喜低声说道:“皇上可能要离开朝鲜。”

“离开朝鲜?去哪儿?”

“好像是东番那边,具体什么时候去还没定下来,但乘船去东番的事已经定了。”

“不能吧?”吴三桂很是怀疑,“这么重要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是我把施琅引荐给了皇上,所以他和我的关系还算不错,这些话都是他亲口告诉我的。”

吴三桂更加疑惑:“他怎么会知道这种事?”

“施琅是郑芝龙的旧部,皇上让他给郑芝龙写信,请求郑芝龙派船接应。”

吴三桂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二人再次举起酒杯,将酒水喝干。

放下酒杯,吴三桂有了新的问题:“你说...咱们会不会成为弃子?”

“此言何意?”

吴三桂表情凝重:“施琅的信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送到福建,就算郑芝龙立刻派船来朝鲜,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前后加起来是两个月,众所周知明军已经入朝作战,如果郑芝龙不来或者来晚了,到时候咱们恐怕已经成了明军的刀下鬼!”

尚可喜想了一会,回答道:“其实不一定等郑芝龙来!朝鲜人也有船,到时候可以乘坐他们的船离开!”

吴三桂冷哼一声:“朝鲜确实有船,但多为近海的战船,鲜有远洋商船。不但不是和远洋航行,同时运载的物资和人数都有限。如果无法带走所有人,你觉得皇上会把谁留下?”

“这...”尚可喜不说话了。

在八旗内部。

满人的地位最高,其次是蒙古人,最后才是他们这帮汉人。

也就是说,到时候他们这帮汉人会成为弃子。

看着尚可喜脸上变化的表情,吴三桂继续说道:“大清这么多人,这么多精锐,皇上谁都不用,却让你我在后面阻击明军!这是重用和信任吗?说好听点是委以重任,说难听点是把咱们当挡箭牌,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尚可喜愤怒的拍了下桌子:“他们根本不把咱们当人!”

“对喽!”吴三桂亲自给尚可喜倒满酒,“要是把咱们当人,就不会瞒着咱们制定去东番的计划。”

“他妈的,”尚可喜又拍了一下桌子,“欺人太甚,欺人太甚!我对他们掏心掏肺,他们却想掏我的心肺,简直是岂有此理!”

“尚兄消消火,”吴三桂拍着尚可喜的后背:“既然他们跟咱们玩心眼,那咱们也留一手。”

尚可喜转过头问:“怎么留一手?”

吴三桂凑上前,压低声音:“无论是用郑芝龙的船也好,用朝鲜人的船也罢,皇上绝不会让他们的人操控战船。而八旗兵不擅水战,也不会操控战船,到时候掌风使舵的任务就会落到尚兄你还有耿仲明的头上。”

“如果位置不够,你要抛下八旗兵,让我的人上船!”

“这...”尚可喜犹豫了,“如此一来,与造反何异?”

“反就反!”吴三桂冷笑道:“大清现在的总兵力是八千多,满人和蒙古人只占了不到一半,剩下的都是汉人!咱们凭什么被他们骑在脖子上拉屎?”

“可是...”尚可喜还是有些犹豫。

吴三桂站起身,嘲笑道:“你要愿意给他们当狗,我也不拦着。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大清气数已尽,继续给他们当走狗没有好下场。不如早作打算,给自己某一条后路!”

第1243章 鸠占鹊巢

吴三桂是一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在走投无路时投降了建奴。

现在建奴走投无路,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抛弃建奴。

也可以说是背叛。

可是仅凭他自己的实力又不足以和建奴对抗。

所以吴三桂第一时间想到了同为降将的尚可喜。

尚可喜被吴三桂说的有些心动了,但他还有疑问:“吴兄的意思是造反?”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