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咱们已经背叛了大明,再背叛大清的话需要一个名义。”尚可喜问。
如果师出无名,士兵们就不愿意战斗。
即便到了战场,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吴三桂想了想:“当初投降建奴时,我以明廷拖欠饷银为由造反。现在建奴不但拖欠饷银,还不把汉人士兵当人对待,这个理由足够充分吧?”
尚可喜点点头,“虽然足够充分,但咱们势单力薄,恐怕无法和八旗兵对抗!”
吴三桂凑到尚可喜身边:“所以我找到了尚兄你啊!你在建奴这边呆的时间久,认识的人也多。只要多找几个人一起造反,此事必成!”
尚可喜挠了挠后脑勺:“跟我关系好的人不多,施琅算一个,耿仲明算一个!施琅手底下没多少兵,耿仲明手底下的兵也不算多。咱们所有的兵马加起来,也不一定比建奴的兵马多!”
“真打起来,胜负难料啊!”
“嘿嘿,”吴三桂笑了笑:“不一定非得和他们打。”
“吴兄的意思是?”
“鸠占鹊巢!”
(鸠占鹊巢一词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
多尔衮撤到端川城时还没来得及休整,便传出了李定国已经杀向安州的消息。
安州是平安道第二大城池。
城北有一条清川江,水流不急但水面很宽。
是安州的天然屏障。
平壤附近也有一条江,名曰大同江。
但是大同江在平壤的南面。
明军从北向南攻,这条江不但无法成为平壤的屏障,还会阻碍援军救援。
所以。
若想守住平壤,首先得守住安州。
安州一丢,平壤将无险可守。
“李定国主力已经离开义州了?”多尔衮问探马。
探马回答道:“没有,李定国主力尚在义州一带。不过他的先锋部队已经离开义州,杀向了安州。”
“先锋部队有多少兵马?”
“两千骑兵。”
多尔衮皱起眉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既然要拖延时间,就得拦住他们。”
说完这句话后,多尔衮看向身旁。
自从兵败赫图阿拉后,他身边可用之人就越来越少。
尤其是领兵打仗的武将,死的死伤的伤。
时至今日,大清已经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看了半天,多尔衮最终将目光放到镶红旗旗主罗洛浑的身上。
罗洛浑能力虽然一般,但毕竟是皇室成员,不会背叛他和大清。
“皇上,”罗洛浑主动上前一步,“臣愿领兵前往安州阻止李定国前进。”
多尔衮欣慰的笑了笑:“好,不愧是大清的顶梁柱!你要多少兵马?”
罗洛浑一怔,低声反问:“皇上能给臣多少兵马?”
“朕最多只能给你三千兵马,有没有挡住明军的把握?”
罗洛浑表情严肃,语气深沉:“臣不敢保证什么,只能试一试。”
“有你这句话就够了,”多尔衮点头道:“兵马虽然只有三千,但将领随便挑!”
罗洛浑也不可客气,开始点名要人。
他先是让谭泰,巩阿岱以及苏拜随行。
但如此一来,多尔衮身边的满人就只剩下多尼,图赖,索尼,屯齐,博尔辉以及苏克萨哈等人。
除了图赖一直在军中领兵外,其他人平日里干的多为内政工作。
遇到难处,他们对多尔衮的帮助有限。
与此同时。
多尔衮身边的汉人将领还有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李国翰,耿仲明等人。
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
罗洛浑又开始点名汉人将领,他们一起随行。
最终。
跟随罗洛浑前往安州的人有谭泰,巩阿岱,苏拜,佟图赖,李国翰以及耿仲明。
多尔衮则派人见朝鲜国王,商议购买粮草和战船的事。
五月初四,罗洛浑抵达安州开始布防。
当高文贵率领两千骑兵抵达江边时,桥梁已经被毁。
附近的船只也都被焚毁。
高文贵只能向周围派出大量探马侦查情况,并等待李定国主力的到来。
李定国行进速度一如既往的慢。
他本以为会非常顺利,但只是开始顺利,后续却遇到了不少麻烦。
此次明军入朝打的是剿灭建奴的口号。
但朝鲜朝廷迫于建奴的压力和人质的威胁,不敢下令让各地放弃防守。
各地守军是战是降,全看将领的态度。
另外。
除了被建奴压迫的咸镜道百姓认为明军是正义之师外。
区域各道有些百姓认为明军是在侵略。
不少百姓怀有敌意,甚至开始反抗起来。
于是乎出现了进入朝鲜容易,深入朝鲜却麻烦的局面。
“大人,朝鲜百姓似乎并不欢迎咱们!”窦名望对着李定国说道。
“为何不欢迎?”
“末将派人去外面打探了一番,当地百姓认为咱们是在入侵朝鲜。”
李定国眯着眼睛笑道:“果然如此!”
“大人已经提前料到会出现这种局面了?”
“没错。”
“大人料事如神,末将佩服。”
“没什么好佩服的,都是利益作祟。”
窦名望没听懂,轻声询问:“什么利益?末将不懂。”
李定国冷笑道:“百姓能知道些什么,这些话都是当地士绅说出来的。他们说什么,百姓们就信什么,最后传到了咱们的耳朵里。”
“士绅?”窦名望愣了下,“不应该啊!想当年壬辰倭乱时,是咱们大明官军入朝帮他们平乱的。士绅们应该念咱们的好才是。”
李定国解释道:“确实有不少士绅心向大明,但也有一些士绅心向建奴,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就像当年的南宋一样,面对金军的入侵,有投降派也有议和派!”
“那咱们怎么做?”
“大量张贴檄文!”
“如果他们还是有敌意呢?”
李定国目露凶光:“那就杀!杀到他们俯首帖耳为止!”
第1244章 起兵的名义
崇祯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明军入朝作战的消息传到了南京。
大明太子朱慈烺,南京的东林党和南京勋贵同时得到了消息。
“消息属实吗?”朱慈烺问。
“属实!”送信的人回答:“东西两路大军同时南下!西路军的李定国兵不血刃拿下了义州,东路军的李宪忠的人阵斩了李思忠,并拿下了钟城。”
“本宫知道了,下去吧。”
“是。”
送信的人前脚刚走,倪元璐后脚就到了。
朱慈烺把消息转述了一遍后,倪元璐深思许久。
见倪元璐一直不说话,朱慈烺等不及了,问道:“先生,接下来...”
倪元璐抬起头,目光深邃:“起兵,就是现在!”
“是不是等彻底剿灭建奴之后再起兵?”
“不行,因为那样没有胜算。”
这次轮到朱慈烺深思了。
不知过了多久,他开口问:“那我召集朝臣和勋贵议事?”
倪元璐摇头:“不急。”
“为何?”
“因为臣有几件事需要交待殿下。”
“先生请讲!”
倪元璐认真说道:“第一件事是起兵的名义!太祖高皇帝的《皇明祖训》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太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所以...殿下要以勤王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好。”朱慈烺认真记下。
倪元璐继续说道:“第二件事是殿下只负责喊出口号,提供钱粮。至于什么时候出兵,从哪里出兵之类的事一概不管。”
“好,”朱慈烺再次点头记下,“还有吗先生?”
“还有最后一件事。”
“先生请讲!”
“喊完口号,兵马出动之后,殿下要大病一场,然后借着这个机会将官印交给掌权的大臣。后续发生什么,都与太子殿下您无关。”
“明白了。”朱慈烺使劲点头,“多谢先生教诲。”
倪元璐躬身施礼:“既然太子殿下都明白了,那臣先告退。”
朱慈烺急得站了起来:“先生要去哪儿?”
“殿下放心,臣不会离开南京城,只是要和几个老朋友叙叙旧而已。”
朱慈烺心中稍安:“先生少喝点酒,以免伤了身体。”
“多谢殿下关心,臣告退。”
倪元璐走后,朱慈烺召集南京朝臣和勋贵商讨出兵事宜。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说道:“诸位,我在数月前曾给父皇写了一封家信,恳请父皇回一封亲笔信。可时至今日,也没收到父皇的亲笔信。我认为京师朝廷已经被奸臣和宦官把持!”
“那个奸臣就是谢三宾,那个宦官就是王承恩!”
“《皇明祖训》说过,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太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