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7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孔兴燮苦笑一声,已经猜到了朱国弼的心思。

朱国弼无非有两个目的,或为钱财而来,或为他本人而来。

朱国弼眨了眨眼睛:“孔先生不想帮忙?”

孔兴燮面无表情:“朱大人有话直说即可,能帮的一定帮,忙不到的就爱莫能及了。”

“好。”朱国弼对孔兴燮的态度很满意,他亲自给孔兴燮倒了一杯茶,“孔先生请喝茶!”

孔兴燮也不客气,拿起茶杯开始品茶。

“好茶,好茶!”

朱国弼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笑意:“这是太子殿下赏赐的龙井茶,孔先生既然喝了太子的茶,就要帮太子一个忙。”

孔兴燮脸色闪烁,知道自己上了朱国弼的当。

朱国弼先是以自己的名义请孔兴燮帮忙。

孔兴燮可以帮,也可以不帮。

等他放下戒心喝完茶,朱国弼又趁机打出太子旗号让他帮忙。

此时他既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也不敢答应下来,只能沉着脸不说话。

朱国弼又给他倒了一杯茶:“现在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太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孔先生身为衍圣公的嫡长子,应该响应太子勤王的号召。”

孔兴燮还是不说话。

朱国弼也不急着催促,而是慢悠悠的喝茶。

眼看杯中茶就要凉了,孔兴燮拿起茶杯将茶水一饮而尽:“你们想让我做什么?”

朱国弼放下茶杯,郑重其事道:“给天下的读书人写一封信,让他们响应太子一起进京勤王。”

在勤王之前,南京朝廷就想到了衍圣公府。

如果能取得衍圣公府的支持,许多支持衍圣公的人就会支持太子勤王。

如此一来,勤王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孔兴燮眉毛抖了一下,轻轻摇头:“朱大人太高看我了,我只是家父的儿子,并非衍圣公!别说写一封信了,就是写一万封信,天下的读书人也不会听我的。”

“况且家父身背恶名,命丧京师。天下的读书人对此争议颇大,我的信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朱国弼面带笑意:“孔先生现在确实还不是衍圣公,但早晚都会成为下一代衍圣公。我能明白的道理,天下的读书人也能明白,所以你的态度很重要!”

第1280章 济南府

朱国弼让孔兴燮表态支持勤王军。

孔兴燮开始犹豫。

按照以往的惯例,无论他父亲的罪名是否属实。

都不影响他继承衍圣公的爵位。

作为孔家的掌权者,未来的衍圣公。

他首要任务是在保护孔家利益不受损失的基础上,让利益最大化。

在他看来,勤王军虽然已经打到了山东境内。

但优势并不明显。

如果此时表态支持南京。

一旦南京战败,他不但无法从中获利,还会受到牵连。

见孔兴燮迟迟不表态,朱国弼有些不耐烦了。

他本想威胁孔兴燮,逼迫他就范。

但深思熟虑后没那么做。

一是孔兴燮说的有道理,二是山东的局势对勤王军十分有利。

还不到没有孔兴燮表态就无法前进的地步。

不过他并不打算让孔兴燮直接离开,而是还有另一件事相商。

他屏退左右压低声音:“孔先生,我还有一件事。”

“哦?”孔兴燮坐直身子:“朱大人请讲。”

朱国弼顿了顿:“南京朝廷让勤王军自行筹备钱粮,现在兵临曲阜。刚才军需官来报,说军中钱粮不多,所以我想让孔先生帮忙筹措钱粮。”

孔兴燮皱了下眉。

他知道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早就传闻勤王军每到一处,就让当地有钱的士绅和商人捐钱捐粮。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刚才他已经拒绝表态支持勤王军。

如果再拒绝筹措钱粮,恐怕会惹怒朱国弼。

现在是战乱时期,惹怒谁也不要惹怒带兵的将军。

于是他问:“朱大人需要多少钱粮?”

朱国弼反问:“孔先生能筹多少?”

孔兴燮嘴角抽搐了一下。

听朱国弼的意思,筹钱没有上限。

这当然不行,他沉声说道:“朱大人应该知道我朝十七年建奴入关劫掠时,衍圣公府遭到洗劫。不但死了不少人,府中存银也被洗劫一空。如果筹钱没有上限,孔某恐怕无法相助。”

“哎咦!”朱国弼摆手:“孔先生想多了。”

“哦?”孔兴燮有些意外:“朱大人的意思是?”

朱国弼回答:“我的意思是请孔先生带头给勤王军捐钱捐粮。”

“捐多少?”

“十万两白银。”

“抱歉,衍圣公府真没这么多钱。”

朱国弼连忙摆手:“不不不,孔先生误会了。我的意思是表面上让衍圣公府捐十万两,以此带动其他士绅和百姓捐钱。”

“事成之后,衍圣公的钱如数奉还。”

孔兴燮嘴角浮起一丝笑意:“好说,好说。”

“孔先生同意了?”

孔兴燮保持脸上的笑意,嘴上却没说同意二字。

这么做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对衍圣公府没有一点好处。

本着不占便宜就吃亏的原则,他不能答应。

朱国弼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压低声音:“孔先生放心,士绅和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朱国弼虽然没说谁三谁七,但孔兴燮非常识趣的知道自己拿三成。

他站起身深施一礼:“朱大人放心,孔某这就回城帮勤王军筹措钱粮。”

孔兴燮回城后立刻召集城中有名的士绅,向他们传达了捐钱的想法。

城中士绅虽然不想捐,但孔兴燮捐钱意味着这件事没得商量。

于是乎。

士绅率先捐钱捐粮,百姓们紧随其后也捐钱捐粮。

拿到钱后,朱国弼先是把衍圣公府的钱悄悄退回。

剩下的三七分账。

两天后,朱国弼再次出发北上。

每到一处。

当地守军便望风而降。

没有投降的济宁州反而成了另类。

朱国弼本想绕过济宁。

但济宁濒临运河,是漕运要塞。

为了确保漕运无忧,朱国弼率领部分主力返回济宁再次攻城。

随着伤亡日益增多,而城外又无援军。

济宁城也选择了投降。

在吸纳了各地降兵,外加新招募的士兵后,朱国弼总兵力已经高达七万!

他率兵沿着运河北上,抵达东昌府后向东杀向济南。

此时的济南尚在混乱之中。

因为那些被东厂和锦衣卫带走的官员都被带到了这里。

听闻朱国弼大军将至,东厂太监下令放人。

众人疑惑间。

太监留下一句死守城池,戴罪立功便匆匆离开济南。

众人都惊呆了。

尤其是张煌言和张名振。

他们二人在兖州府的时候就有机会戴罪立功。

在丢了这么多城池后,又让他们死守济南戴罪立功。

简直就是胡闹。

一个官员说道:“东厂祸国殃民,咱们应该联名弹劾东厂提督张容。”

“对,联名弹劾他。”

“走走走,写奏疏去。”

“诸位别急,”张煌言大声说道:“叛军不日将至,张容要弹劾,济南也要守。”

“对,咱们一边守济南,一边写奏疏弹劾张容。”

统一意见后,众人开始清点城中兵马粮草。

统计得出。

城中粮草充足,但士兵只有不到三千。

张名振说道:“这城根本没法守!”

张煌言问:“怎么没法守?”

“兵力太少。”

张煌言说道:“咱们可以临时招募士兵,反正又不用出城野战,只要待在城墙上就行。”

张名振摇头:“还是不行,据我所知朱国弼为了攻城准备了大量火炮。济南城墙年久失修,恐怕经不住火炮的轰击。”

张煌言嘿嘿一笑:“你可知道建文时期的名将铁铉?”

张名振先是一愣,随后也笑了起来。

铁铉是建文时期的名将。

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攻到济南城下时,遇到了铁铉。

朱棣用大炮轰城,铁铉就把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在城头。

又亲自写了一些朱元璋牌位,分别放在城墙的各个垛口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