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93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他摆了摆手,继续办公。

一个时辰后。

他将免除全国一年赋税的旨意拟定完毕,交到司礼监。

司礼监第一时间将这份拟定的圣旨放到朱慈炯的龙书案上。

看着上面的内容,朱慈炯开始犹豫。

如果继续免除百姓赋税,国库就彻底没钱了。

假如遇到战事或者其他用钱的地方,朝廷将面临无钱可用的境地。

可是不免除赋税,又会影响他的威望。

考虑了一会,朱慈炯自言自语道:“钱没了可以挣,威望丢了可就不好找回来了。”

说到这,他批红同意了上面的内容。

该怎么搞钱呢?

朱慈炯左思右想,想到了两个字:抄家。

可是在抄谁的家这个问题上,朱慈炯再次犯了难。

东林党元气大伤,不能继续打压。

其他党派和江南士绅在平江南期间被整的够呛,不能动。

勋贵集团有两个,分别是新勋贵和旧勋贵。

新勋贵虽然都是他爹崇祯提拔起来的,但也属于他的人,不能动。

旧勋贵在平江南期间死的死,逃的逃,也不能动。

思来想去,朱慈炯想到一个名字:王之心。

这厮富可敌国且不老实,名声又差。

处理他不但能弥补国库亏空,还能赢得名声。

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他清楚自己初登大宝,此时动手有些操之过急。

一切要等到时机成熟才行。

四月十六,郑成功从福建来到京师。

他在乾清宫与朱慈炯谈了一天,在夜幕降临时才离开皇城回到客栈。

他的长子郑经立刻端上一杯茶:“爹,喝茶。”

“嗯,”郑成功接过茶杯,将里面的茶水一饮而尽。

郑经问:“爹,陛下突然召咱们进京是为了寻找前太子吗?”

“嘘!”郑成功作出噤声的手势并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郑经连忙闭嘴。

郑成功先是通过门缝向外面看了几眼,又借着倒洗脸水的机会在屋外待了一会。

确定附近没人后他才关闭房门小声对郑经说道:“这是京师,遍地都是锦衣卫,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

郑经低着头:“是,爹教训的是。”

看着还没弱冠的儿子,郑成功又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些严厉了。

于是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不要怪爹说话难听,这都是为了你好。”

郑经使劲点头:“儿子谨记父亲教诲。”

“嗯,”郑成功轻轻点头,继续坐在凳子上喝茶。

喝了一会,郑成功压低声音:“有些事本不想和你说,但你是家里的长子,所以我不得不说。”

郑经站直身体,摆出一副聆听的姿态。

郑成功再次压低声音:“据说施琅在巴达维亚帮和兰人做事,刘孔昭则逃到吕宋岛当了佛郎机人的向导。无论是真是假,咱们都要去那里搜寻一番,给陛下和朝廷一个交待。”

“从今以后咱们郑家身上多了几个担子,分别是造船,出海,借着经商的名义找人,尤其是那个人(指朱慈烺)。在找到那个人之前,咱们郑家的商队不能离开海洋。”

郑经顿时一惊:“这...这得造多少船?”

郑成功伸出右手食指。

番外 恭顺者无困不援,跳梁者虽强必戮

郑经问:“一百艘?”

郑成功摇头。

郑经瞪大眼睛:“难道是一千艘?”

郑成功还是摇头。

“一万艘船?这不可能吧...”

郑成功苦笑一声:“是一直造的意思...”

“啊?”郑经大惊失色:“这得需要多少银子啊?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

郑成功看向皇城方向:“钱不是问题!陛下说了,造船的钱由内帑出,咱们只需要出人就行,出海经商赚的钱给咱们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继续造船,一部分交回内帑,用于发放内廷开支以及藩王宗禄。”

郑经眨了眨眼睛,表情复杂起来。

他知道从今天开始,他们郑氏一族便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船。

对他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郑经能明白的道理,郑成功又何尝不懂。

他自知身肩重担,仅凭自己很难承担。

不如提前告诉儿子,让帮自己分担一下。

在郑成功期待的眼神中,郑经使劲点头:“爹您放心,我都记下了。”

郑成功微微一笑,看了郑经一眼,随后打开房门看向远方的天空。

那里皓魄当空宝镜升,长伴云衢千里明。

......

大明天策元年正月十八。

登基的第九个月,大明皇帝朱慈炯忽然接到了内阁首辅邱瑜的辞呈。

他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辞官归乡。

朱慈炯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并未感到意外。

他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而是将邱瑜的奏疏留中。

邱瑜无奈,只能面见朱慈炯请辞。

朱慈炯一脸无奈道:“邱阁老,不是朕不想让你回乡养老,上朕刚登基不久,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你这一走朕如何驾御朝堂?”

邱瑜老练地回答:“陛下,臣也不想离开朝堂,可臣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考虑到朝廷目前的情况,臣举荐一位能臣顶替臣担任内阁首辅。”

朱慈炯又客套了一番,询问道:“邱阁老举荐谁?”

“方岳贡。”

朱慈炯眯着眼睛,没有表态。

邱瑜开始解释:“方岳贡不但是一位贤臣,还是一位能臣。他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把户部管理的井井有条,只是在推行货币改制时受到东林党的排挤,被迫离开朝堂。”

“现在政清人和,臣以为正好可以重新启用方岳贡,此举既能彰显陛下爱才之心,又能治理好国家,可谓一举两得。”

朱慈炯又客套了一番后才缓缓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召方岳贡进京。”

邱瑜低着头面带笑意:“臣遵旨。”

三月初一,方岳贡从湖广老家赶到京师。

直接让他接任内阁首辅并不合规矩。

所以在内阁首辅邱瑜和六部九卿主要官员的推荐下,方岳贡担任礼部尚书。

三个月后。

邱瑜辞官归乡,方岳贡接替内阁首辅之位。

他当首辅的第二天,一个叫冯端虚的御史在朝堂上出班说道:“陛下,臣弹劾东厂提督王之心贪赃枉法,结党营私,草菅人命,请陛下彻查。”

方岳贡皱了下眉,感觉有些不妙。

早不弹劾晚不弹劾,偏偏他刚当上内阁首辅时弹劾。

这是打算借他的手,去对付王之心。

那个人会是谁呢?

当今陛下?

大概率不是。

因为流程不对。

按照朱慈炯的性格,如果想动王之心,第一步是把人控制住,而不是让人弹劾。

可王之心此时像没事人一样站在朝堂上,

如果不是朱慈炯,那会是谁呢?

不等他想明白谁是幕后黑手,一个户科给事中也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臣附议。”一个御史说道。

“臣也附议。”另一个御史说道。

短短片刻时间,又有两个官员表了态。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虽然手中权力不小,但官职并不高。

属于有权力,却翻不起风浪的人。

朱慈炯面无表情地坐在龙椅上,静静等待。

他虽然早就想动王之心,但是在没有搞清楚幕后之人前,他不会轻举妄动。

王之心对突如其来的弹劾倍感意外。

他回头看了一眼,目光如刀子一般在那四人脸上划过,吓得那四个人或后退半步或低下脑袋。

“陛下,”王之心朝着朱慈炯下跪:“奴婢冤枉,请陛下明察。”

朱慈炯看向方岳贡,悠悠问道:“方阁老,你怎么看?”

方岳贡心里吐槽:我怎么看?我坐着看。

不过他只敢在心里吐槽,不敢当众说出来。

在众人的注视下,方岳贡平静地说道:“臣以为凡事都得讲证据,弹劾别人也不例外。”

御史冯端虚立刻说道:“方阁老说的没错,确实得讲证据。”

说着,他从袖口里拿出一个账册高高举过头顶:“这是王之心贪墨的罪证,请陛下过目。”

朱慈炯命人接过账册,却没当众查看,而是匆匆结束朝会。

回到乾清宫,他问身边的锦衣卫指挥使王国兴:“这个冯端虚什么来头?”

王国兴拿出刚找来的资料回答:“冯端虚,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其父冯焴,祖父冯梦龙...”

“等等,”朱慈炯打断了王国兴的话:“冯梦龙?这个名字怎么有些耳熟?”

王国兴回答:“这个冯梦龙是写话本(小说)的,陛下应该是看过或听过他的话本,所以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朱慈炯点头:“怪不得。”

他拿起冯端虚交上来的证据,看了一会便愣住了。

因为他发现证据上的字迹有些面熟,但又想不起来是谁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