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大明有十三个行省,陕西,陕西,河南已丢,剩下的十个行省她掌控了四个,可见皇帝对她的信任。
尤其是便宜行事的权利,这四个字就是尚方宝剑!
最为震惊的是,皇帝竟然对藩王下手了...
震惊过后,秦良玉没有急于调兵遣将。
张献忠来势汹汹,但被水患困在万县以西。
兵贵神速固然没错,但她不缺时间。
长江发大水不是想停就能停的,当务之急是制定防守策略,然后准备辎重调兵遣将!
有时候军心是士气,有时候军心则是粮草。
越是这时候越不能着急!
思索良久后,秦良玉问王忠:“王百户,陛下可曾有其他话交代?”
“有!”王忠想了想,“陛下说,秦总督可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也可以用空间换时间,同样也可以用几场小败换一场大胜,但此战最终的结果必须是胜利。如果败了,影响的不仅仅是西南战局,还有中原腹地以及辽东战场。”
“所以秦总督,要想办法取胜啊!”王忠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脸的担忧。
“对了,陛下说成都城内有一位曾英曾公子,颇受百姓信赖,秦总督可以尝试用一用。”
秦良玉先是点点头,
随后皱着眉头思索良久。
等天色渐晚时,秦良玉终于下定了决心。
她先是询问道:“两位上差可有其他任务?”
王忠摇头:“陛下让我等任凭秦都督调遣!”
“好!”秦良玉狠狠地握着拳头。
她吩咐秦翼明:“擂鼓,升帐。”
忠州城本就不大,再加上张献忠驻军万县,所以不到一刻钟的功夫秦良玉麾下所有战将齐聚一堂。
她甩出一道手令,对着秦翼明说道:“翼明,稍后你随本都督去往重庆,接管陈士奇手中的三万七千兵马。然后将所有兵马调往重庆,等待本都督将领。”
(这里的兵指战兵并非守兵)
“遵命!”秦翼明拿过手令。
“佐明,你带本都督手令去往顺庆,将他手中的三千兵马调往重庆,然后等待本都督将领。”
“马万年,你随本都督一同去往重庆。到达重庆后本都督会给你十万两银子,你带着这些银子去西南招募一万溪峒兵来,不得有误!”
秦良玉的孙子马万年一怔,脸色复杂。
溪峒兵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寻到两宋时期。当时的溪峒兵叫峒丁,是两宋时期邕州地区少数民族所组成的军队。
到了明代,溪峒兵便成了西南一带少数民族军队的统称。
秦良玉掌管的石柱土司位于四川,云南和广西交界,人员构成十分复杂,所以溪峒兵的数量比较多。
但是这些少数民族士兵平日里只干守军的活,想让他们出战必须得加钱!
“奶奶,溪峒兵分布广泛,若想招募一万人少则半月,长则月余,再加上往返的路程,一个月时间根本不够。”马万年担心道。
秦良玉瞪了他一眼:“这是军帐,在这里要喊职务,听到没有?”
马万年吓得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说话。
“你尽快招募,本都督暂时用不到那些人,其余的不用担心!”
最后,秦良玉盯着王忠说道:“王百户,麻烦你们与本都督立刻启程去成都,解决军饷问题。”
第155章 河间急报
京师,皇极殿。
建奴即将南下只是个猜测,在建奴没来之前,一切都得按部就班的进行。
所以此时此刻,众人聚在一起商议国政。
“陛下,金之俊,杨汝成,张凤翔等人不但私通建奴,而且私通流贼,证据确凿。经三法司会审后押在天牢,等候发落,这是他们的供词。”
李邦华作为内阁首辅,站在最前面向崇祯汇报情况。
“此案共涉及多少官员?”
李邦华咽了口唾沫,叹道:“此案共涉及官员三十九人,其中五品以上的一七人,五品以下的三十二人。”
朝堂上一片肃静。
这些还只是主谋!
如果把所有参与的人都抓起来,现在朝堂上的人还会少一半。
为何?
大明的朝堂是一趟浑水,若想融入朝堂,必须先蹚浑水。
私通建奴的人不会把我要给建奴送物资几个字刻在脸上,他们会通过隐蔽的方式获得各种手续,通过合法手续合法出关。
举个例子。
如果想把一门火炮运往边关,先要给火炮找好下家。
这里的下家肯定是边关守军。
边关想要,兵部想给,接下来就得通过户部审批银子,工部制造!
制造完成后,由工部或者兵部,户部派人押解去往边关。
这里面涉及到的手续复杂繁琐,遇到较真的人还会给边关下达公文确认。
如果想加快速度,就要通过关系了。
而中间审批人根本不知道火炮的最终去向,还以为是给明军打建奴去了。
果然,李邦华补充道:“另有不知情人士二百零八人,均在六部和其他衙门担任要职,由于他们并不知情,所以臣并未将他们羁押。”
崇祯他沉吟片刻后问道:“李阁老,这些人的九族加起来有多少人?”
李邦华脸色一变,用眼角余光扫了眼身后声音颤抖的问:“陛下口中的这些人是指涉案官员,还是所有人?”
“涉案官员!”
听到这个回答后李邦华松了口气,他拿出另一张提前准备好的纸,打开念道:“有一万八千四百二十六人。”
崇祯听到这个数字后顿时一愣,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
将近两万人...
如果人稍微少点,他会毫不犹豫的全砍了。
暴君又如何?
但这两万多人确实有点多,全杀了影响时局。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过分的杀戮会影响官员们的积极性。
这些倒还是其次,就怕私下里有人混淆视听,把这些犯罪行为说成工作失职。
说什么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言论。
一旦那样的话,大明官员将会用不作为、少作为回应他。
思索片刻后崇祯做好了决定:“主犯金之俊,杨汝成,张凤翔私通建奴,罪不可赦,诛灭九族!其余从犯虽不是主谋,却也参与其中,全部诛灭三族,以正视听!”
“如何?”最后,崇祯反问了一句。
他这么做一是想看看朝堂其余众人的反应,二是给李邦华撑撑面子。
众人对这个结果满意的不行。
不用李邦华带头,纷纷下跪领旨谢恩。
“诸位!”崇祯站了起来:“大明的官场与以前不同了,多做不一定多错!不做更不会不错!只要你们心里想着大明,想着朕,无论对错,朕都能容得下你们。”
“吾皇万岁!”众人马屁声不绝于耳。
处理完通敌卖国的人,李邦华将话题转到了赈灾上。
这个问题好像很严重,但好像又不严重。
因为灾情大的地方都已经沦陷了。
陕西,山西,河南大部,四川部分地区以及湖广少部,这些灾情严重的地方不是在李自成手里,就是在张献忠手里。
其他地方虽有也有灾情,但相对较轻,且朝廷已经免了全国一年田赋,所以满朝文武对赈灾一事并不重视。
但崇祯不是这么想。
他要借机整顿吏治,顺便将土地司这个部门定下来。
其实在崇祯元年的时候,这位大明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整顿过吏治。
结果是什么呢?
由于很多官员被罢免,导致崇祯元年田赋征收不及时甚至没人征收,那一年只收上来三百多万两白银。
第二年国库吃紧,崇祯要求各部减少支出,于是袁崇焕的裁撤新兵的政策得到他大力支持。
新兵还没裁撤完毕,就发生了蓟州兵变...
这或许就是大明朝的蝴蝶效应吧...
“陛下,夏粮将收!况且朝廷已经免了全国一年田赋,此时赈灾意义不大!就算现在赈灾,等人员物资运过去时,夏粮也已经收完了!”户部尚书方岳贡说道。
“臣附议!”
“臣也附议!”十来个大臣出班拱手,支持方岳贡。
崇祯淡淡一笑,反问道:“你们说,赈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文武百官互相看了看,都察院左都御史施邦耀拱手道:“救民命,平民怨,收民心。”
“说的好!”崇祯对施邦耀的回答十分满意,“流贼因何而起?”
“一方面是灾情肆虐,另一方面是吏治出了问题。”
“大明对地方官员有两项重要考核,一个是赋税征收,一个是当地治安。”
“有些官员只对上负责,不管下面死活。”
“旱灾发生时,陕西和山西两省的官员此在干什么?”
“赈灾吗?”
“不,他们在征税。”
“田赋加正役加杂税本就不低,辽东战事临时加的三饷直接让农民没了活路。”
“这还不够,没钱交税就抓进大牢用刑拷打。很快,州府的监狱关满了拖欠税款的老百姓。为了活命,老百姓只能揭竿而起。”
“这种只对上不对下的吏治行为简直可笑,朕要改一改了。”
“所以朕决定...”就在崇祯打算宣布决定的时候,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的从殿门外跑进来。
他来到王承恩身边,将一封密信递了过去。
王承恩扫一眼信封,急忙将密信递给崇祯。
信封上是李若琏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河间急报。”
第156章 中原之地,兵家必争
看着手中的密信,崇祯没有太多意外,
李自成退兵后,他让李若琏把京师大部分锦衣卫都撤了出去。
一方面是为了锻炼锦衣卫,另一方面是恢复大明的情报体系。
尤其是北京城周边的情报!
现在看来,锦衣卫的情报收集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恢复着。
崇祯打开信封扫了一眼,随后将密信交给李邦华。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