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你要当娱乐圈纪委啊? 第706章

作者:吃饺子蘸醋

  叮咚~

  柔和清亮的门铃声响起,莉莉柯林斯慵懒的起身,踩着柔软的羊绒地毯走向玄关,丝质睡袍在阳光的透视下里面似乎什么都没穿。

  门铃第三次响起时,莉莉柯林斯终于走到门边,拉开门,是服务生温和的笑容:“女士,这是您预定的报纸~”

  面前服务生的托盘上正放着几份报纸。

  “Thank you!”

  莉莉柯林斯接过报纸,房门重新关闭。

  卫生间里传来流水声,那是张辰在冲凉,莉莉柯林斯索性在沙发上坐下,饶有兴趣的翻看起报纸来。

  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但纸媒依旧占据着主流地位。

  莉莉柯林斯迫不及待的翻开娱乐版——果然,右上角那张模糊却清晰能辨认出轮廓的街拍照片,正是前晚她和张辰在洛杉矶街头并肩走进餐厅的画面。

  “《碟中谍 4》女主人选疑云:神秘新人或成汤姆克鲁斯新搭档!”

  加粗的标题几乎要从纸面上跳出来,莉莉忍不住用指尖划过那段文字,心脏跟着记者煽情的描述怦怦直跳。

  文章里细数着这三天来两人的“出双入对”:从首映礼的走红毯,到星光大道他自然地帮她拎着购物袋,甚至连昨天在酒店大堂她递给他一杯热咖啡的瞬间,都被镜头捕捉下来放大解读。

  “绯闻女友……”

  莉莉笑着重复着这个称呼,多希望是真的~

  可惜,假的就是假的,这是一场炒作,一场适逢其会的炒作。

  张辰带着莉莉柯林斯参加《无耻之徒》的首映礼只是一时兴起,他要参加首映礼,又恰好没有女伴,那就带着莉莉好了。

  媒体猜测是应有之义,张辰无所谓,稍后澄清一下就OK了。

  这样的事情太稀松平常了。

  没想到猜测却愈演愈烈,一开始还只是猜测,后来就变成了他的绯闻女友,再后来就有媒体报道张辰和莉莉柯林斯一见钟情,准备秘密求婚……

  这都什么和什么啊,张辰感觉到不对劲,正想出面澄清的时候,华纳却找到了他。

  原来这一切都是华纳在背后推动。

  他们这么做当然有自己的打算:

  一方面,借着张辰在国际影坛的热度与《碟中谍 4》的超高关注度,用“绯闻”为电影提前预热,让观众在影片未上映前就对“潜在女主角”充满好奇;

  另一方面,莉莉柯林斯即将上映的首部大荧幕作品《弱点》,发行方恰好也是华纳兄弟,这场炒作相当于蹭张辰的流量,提高电影的热度。

  这等白捡的热度,华纳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他们迅速与派拉蒙达成共识,营销团队连夜制定方案,从街拍角度的刻意引导,到娱乐媒体的精准爆料,每一步都踩在流量爆发的节点上。

  张辰对此也乐见其成,他无需刻意制造亲密举动,只需在被记者追问时保持缄默,不主动澄清,便足以让绯闻发酵。

  短短几天,莉莉柯林斯在好莱坞的名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仿佛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灰姑娘逆袭记”。

  就在几天前的《无耻之徒》首映礼上,她还只是个无人问津的小透明。

  红毯上,摄影师们看到她和张辰一起走红毯,都会私下里交头接耳猜测“这女孩是谁”“凭什么能跟张辰一起走红毯”。

  可转眼间,随着绯闻发酵,她的资料被网友扒得一干二净:

  刚入行的新人演员,毕业于某戏剧学院,参演过一部无人知晓的短剧,唯一的亮点大概是在一部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电影里出演女二……

  这些原本平淡无奇的履历,在“张辰绯闻女友”的光环加持下,瞬间变得格外耀眼。

  一夜之间,好莱坞似乎真的多了“莉莉柯林斯”这一号人物,各大娱乐杂志的版面、社交媒体的热搜词条,到处都能看到她的名字,连带着《弱点》的预售票房都跟着水涨船高。

  “好莱坞大导演张辰的绯闻女友~”

  这句带着调侃的标签,成了莉莉柯林斯最响亮的名片,也让无数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的女明星既羡慕又嫉妒。

  她们看着这个刚入行的新人,仅凭一场绯闻就轻松获得了自己奋斗数年都未必能得到的资源与关注度,心里满是不甘。

  娱乐圈就是这样,残酷又现实,有时候你在片场熬夜拍戏、在试镜室反复打磨演技一整年,都比不上在大人物身边站一分钟,借到那束能照亮自己的光。

  莉莉柯林斯因为这场‘秀’声名鹊起,而带给张辰的却是老妈的电话:

  “你跟一个外国女孩求婚了?”

  “没有,那都是媒体的炒作~”

  “没有最好,警告你啊,不准给我找个洋儿媳妇,否则打断你的腿~”

  “啊,为什么啊?”

  “国内满足不了你了吗,还非得跑去国外找,我听说国外女人都老的快~”

  张辰被老妈一通巴拉巴拉,国际大导演也只能忍着。

  挂断电话,满心的委屈,刚好看到莉莉的臀瓣在面前晃来晃去,一个巴掌拍上去。

  好处都让你占了。

  莉莉被打哭了,张辰尤自不停。

  你可以哭,但我不能停,要不然你会觉得我不行!

  ……

  各位大大,求月票~

第623章 剧本通过

  洛杉矶伯班克,《碟中谍4》Studios

  好莱坞的规矩,每个电影项目都会注册一个专用的工作室,这样方便结算,如果电影项目出了什么问题,也更容易撇清关系。

  叮咚,叮咚~

  门铃声响起,助手安娜走过去打开门,门外是联邦快递的投递员。

  “您好,女士,迪拜来的包裹~”

  安娜签收,投递员离开,安娜重新关上门。

  “是剧本到了吗?”屋内传来阿汤哥的声音。

  “是的,克鲁斯先生。”

  “太好了,放在我桌上,我马上过去,对了,安娜,再给我来杯水好吗~”

  “好的,先生。”

  汤姆克鲁斯正在健身,听到是剧本送过来后他停下动作,拿起手边的毛巾擦了擦汗,来到办公桌前。

  桌子正中间,放着装有剧本的牛皮纸袋,阿汤哥拿起,指尖却感受到超出预期的重量。

  原本以为只是常规厚度的拍摄剧本,入手却像抱着半块实心砖。

  拉着绕线转了两圈,翻开封口,第一页白色标题页印着醒目的“MISSION: IMPOSSIBLE– GHOST PROTOCOL”。

  将剧本抽出,这才发现,原来氛围两部分,一部分是常规剧本,另一部分则是手绘分镜稿。

  汤姆克鲁斯来到沙发旁坐下,开始细细研读。

  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的三幕式结构:

  第一幕:危机爆发(俄罗斯篇)

  通过越狱-重组团队-潜入克里姆林宫的三连击,快速建立“不可能任务”的基调。

  接着用失败作为叙事动力,克里姆林宫任务的失败(密码文件被抢、红场爆炸)导致IMF被解散、团队被通缉,更通过“体验式植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反派亨德里克斯的威胁——他能截获通讯、嫁祸特工,甚至预判 IMF的行动路线。

  第二幕:全球追击(迪拜篇)

  迪拜塔的攀爬戏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垂直战场的隐喻。张辰将伊森的每一步攀爬与团队的实时支援,如班吉破解门禁、简制造干扰等交织,形成多线蒙太奇。

  在《007》里最亮眼的高科技装备,在《碟中谍4》却被设置为笑料,这种反常规的操作很容易成为这部电影的记忆点。

  第三幕:终极对决(印度篇)

  时间倒计时的嵌套,卫星密码获取的 5分钟,核弹发射前的 3分钟,伊森与亨德里克斯肉搏的 1分钟,这种时间嵌套让观众始终处于肾上腺素飙升的状态,而班吉修复服务器的支线则提供了短暂的喘息空间。

  整体来看故事并不复杂,但悬念迭起,汤姆克鲁斯闭着眼在脑海中幻想剧本里的情节,只是幻想都觉得很带感。

  这时他才想起还有分镜稿,翻开分镜稿,铅笔勾勒的人物动作线条锐利如刀锋,蓝色马克笔标注的镜头角度旁还有着各种说明,用小字标注着光线参数和演员走位提示。

  “有点意思~”

  他低头查看,不自觉的被分镜图上的内容所吸引。

  那是迪拜塔的剖面图——图纸上用红色箭头标出的攀爬路线,不仅标注了从 123层到 138层的精确楼层,还在每个转折点旁画了小小的示意图:

  哪里是玻璃幕墙的承重节点,哪里需要提前安装隐形安全扣,甚至连阳光在不同时段的照射角度都用虚线标注出来,避免演员面部出现过强阴影。

  阿汤哥眼中露出一抹惊讶,这么细?

  好莱坞推崇工业化流程,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也不那么绝对。

  《碟中谍》第一部拍摄的时候,甚至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

  第二部的时候,吴白鸽也很喜欢现场加戏,直到第三部的时候,才稍微正规了那么一些。

  可与眼前的分镜相比,又逊色不少。

  张辰的分镜做的非常细致,27个关键镜头的时间轴更是细致到极致:

  “镜头 12:手部抓握特写(2.3秒)”

  “镜头 15:俯瞰城市全景(1.8秒)”

  还旁边还特别标注着“此处切换需配合心跳声效渐强”。

  继续往下翻,到了沙尘暴追击段落时,他干脆坐直了身体,指尖沿着分镜里的动线慢慢移动:

  黄沙漫天的废弃市场被分成了三重层次:

  近景是伊森亨特沾满沙尘的袖口特写;

  中景是他在货摊间穿梭的侧身剪影;

  远景则是滚滚沙尘吞噬街道的壮阔画面。

  每个爆破点都用橙色虚线框标出,旁边用红色小字写着“摄影机位距爆破点 15米,采用高速快门 1/1000s”。

  甚至连风沙掠过演员面部的特写都做了三种方案:

  “方案 A:侧光突出沙尘颗粒”;

  “方案 B:逆光勾勒面部轮廓”;

  “方案 C:柔光削弱风沙刺眼感”,便利贴上还补充了“可根据当日实际风沙强度调整”。

  随着分镜稿的翻阅,一幕幕画面在张辰脑海中呈现,这可比自己刚才的凭空幻想要具体的多。

  看到这里,阿汤哥已经惊为天人,张辰怎么可能将分镜细致到这种程度的,他没看勘景,怎么可能做到的?

  随即,他像是想到了什么,赶忙看向走廊方向:“安娜,投递员说剧本是从哪寄过来的?”

  “迪拜。”安娜这时候正好送水过来。

  “难怪,难怪~”

  看来张辰是亲自跑去迪拜勘景了,他就说嘛,不现场勘景怎么可能做出分镜剧本的。

  “看来这次,我们真的能拍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了。”

  接过安娜递来的水杯,阿汤哥一口饮尽。

  想了想,他又摸出手机,找到张辰的号码。

  电话接通,阿汤哥语气里都多了几分轻快:“张,你的分镜剧本我收到了,非常棒,尤其是迪拜塔的那段,是我见过最好的分镜稿~”

  “哈哈,你满意就好,不枉我专门跑一趟~”

  “你在哪?迪拜?”

  “是的,迪拜塔还在装修,我表明了身份,找了迪拜旅游局,他们才带着我进去参观的,不然你以为那些数据我怎么来的?”

  “你可真是个敬业的家伙~”

  “和你这么个敬业的家伙合作,我不敬业不行啊~”

  “哈哈~”

  “好了,伙计,我得登机了,等我回到洛杉矶再详聊,对了,剧本我也一并寄给了华纳和派拉蒙,不过你手里的是手绘的原始版本,一定要保存好,回去后我要收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