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你要当娱乐圈纪委啊? 第707章

作者:吃饺子蘸醋

  “哈哈,不可能,这是我的珍藏了~”

  玩笑中,阿汤哥挂断了电话,心里对张辰大为满意,同时又想起一个人——大卫·埃里森。

  在半年前的选角会议上,就是大卫·埃里森向他们强烈推荐了张辰,这个富二代别看是个纨绔,但还挺有眼光的。

  当时他指着《飓风营救》告诉所有人,这人就是当今最好的动作片导演,《碟中谍4》我们应该找他执导。

  像《碟中谍》这样的大IP,一般不会选择大导演,因为很容易造成成本暴涨。

  不管是派拉蒙还是阿汤哥当时想的都是从刚冒头的导演中挖掘,至于怎么确认对方的能力,很简单,看他以往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叙事节奏和镜头把控能力就好了。

  这两点没问题,这个人就大概率是合格的。

  本来张辰并不在备选名单中,但大卫·埃里森强烈推荐,他们就拉片式的分析了《飓风营救》,然后张辰就进入了他们的备选名单。

  这家伙对叙事节奏和镜头的把控实在是太强了,这是在场所有人的共识。

  《飓风营救》全片几乎没有废镜头,尤其是那个两分半的长镜头,好莱坞在这方面比他强的屈指可数。

  节奏方面也很优秀,媒体对《飓风营救》的评价是全程无尿点。

  大卫·埃里森说的没错,这个人真的非常合适,唯一不合适的是价格。

  那个时候张辰已经有了《环太平洋》和《2012》两部代表作,属于成名的大导演,如果邀请他加盟,片酬肯定不菲。

  派拉蒙一开始出于成本考虑,没有邀请张辰,等找了一圈发现没有合适人选后,再回头找张辰,对方却因为有自己的拍摄计划,拒绝了《碟中谍4》,事情就这么耽搁下来。

  直到阿汤哥看了《白宫陷落》后,最终确定就是张辰,派拉蒙这才决定促成此事。

  ……

  同一时间,大卫同样在审读剧本,他一眼就看出张辰剧本中的亮点:

  “IMF解散,全员被通缉,靠废旧设备单兵作战”——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主动剥夺主角权力的写作策略。

  传统特工片里,主角总能背靠庞大组织:最新卫星实时定位、防弹西装能挡子弹、总部随时有人提供情报支援,观众早被“装备兜底”的安全感喂熟,知道“主角光环”会化解一切危机。

  但张辰偏要反着来:IMF没了,昔日特工成了过街老鼠,通缉令贴满机场航站楼,主角揣在兜里的“高科技装备”也并不是那么可靠,在关键时刻居然掉链子。

  这种“剥夺”是精准的——抽走观众习以为常的“装备安全感”,让每一次行动都悬在“不确定”上。

  身份上IMF变成了黑户,再加上“没了靠山、没了装备”的窘迫,让每一次成功都带着“绝处逢生”的重量。

  可偏偏是这种“窘迫式战斗”,酿出了更扎实的爽感。

  他们不靠枪林弹雨硬刚,不靠超能力开挂,靠的是“绕开硬墙走窄路”的智力逆袭。

  迪拜塔与敌人接头那一段真是太精彩了,分别扮演买家和卖家,李代桃僵,空手套白狼。

  最后成功时,就连大卫这种阅片无数的人都不禁发出“原来还能这么干”的感慨,这种智斗环节比单纯的视觉刺激更有回甘。

  更难得的是,剧本里每一场戏都踩着“任务-意外-突围”的闭环走,没有半分浪费。

  比如迪拜段落,高科技手套居然在关键时刻失效,逃生用的消防水带偏偏短了一截,追击恐怖分子的时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突然来了沙尘暴……

  大卫知道,这些“小插曲”不仅为了制造紧张感,还与主线紧密嵌套,成了“剧情加速器”。

  大卫最意外的是张辰笔下的群像戏。

  好莱坞群像电影不多,为什么?

  因为很难拍出彩。

  但《碟中谍4》是个例外,群像聚而不散,更难得是团队配合不降智。

  每一个角色都有技能分工和情感投射,让“IMF小队”成为真正的主角,而非伊森·亨特的独角戏。

  ……

  几天后

  张辰返回洛杉矶的第二天,派拉蒙就牵头举行了剧本研讨会。

  华纳的人,派拉蒙的人,阿汤哥等人分坐长桌两端,目光紧紧盯着桌中央的投影幕布。

  而张辰站在幕布前,手里捏着激光笔。:

  “我必须强调一点——电影里每个高科技装备,如磁力手套,都必须有‘故障时刻’,以增加戏剧张力。

  例如,攀爬哈利法塔时手套突然失灵的情节,既符合道具逻辑,又强化了生死悬念。”

  阿汤哥突然前倾身体,声音带着点兴奋:“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段,太与众不同了~

  伊森爬到 70层,手套突然‘滋啦’一声断电,他整个人挂在半空中,只能用另一只手去掰开关,指甲都要抠进玻璃缝里。

  这时候观众会想:他能摸到开关吗?另一只手套会不会也失灵?

  之前看的特工片,装备永远好用,观众早没悬念了。

  你这故障设计,刚好把‘生死线’拉到最紧。”

  张辰点头同意:“关于《碟中谍》,我仔细思考过,如何与《007》《谍影重重》作区分,很简单,就是反套路。装备的反套路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人物定位~”

  张辰又切换到幕布上的人物设定图,伊森亨特的头像旁,原本“孤胆英雄”的标注被划掉,改成了“团队领袖”。

  “伊森的定位必须变。”

  他用激光笔圈出图中伊森身边的几个角色:

  “班吉是技术专家,搞笑担当;

  阿布是格斗专家,武力担当;

  简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兼职情报分析;

  以前伊森是‘孤胆英雄’,一个人闯龙潭虎穴,但这次不行,要让他变成团队领袖。

  他不再是‘自己搞定一切’,而是团队的大脑,做判断,做决定,要扛着团队的安危做事。

  这样一来,他的‘英雄感’会更厚重——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判断力和责任感。”

  “那会不会削弱主角的高光时刻?”华纳兄弟的发行提出疑问。

  张辰摇了摇头:“恰恰相反。比如沙尘暴那场戏,伊森要在能见度不足五米的沙暴里,指挥团队分头找卫星接收器,自己还要对抗反派的追击。他既要顾着队友的通讯,又要应付眼前的危险,这种‘两难’反而能让他的领导力更突出。”

  张辰看看众人:“如果大家对人物定位没有异议,那我就接着说技术问题,这部戏,我想引入IMAX来拍摄。”

  听到提起IMAX,华纳方面的人可太熟了,“诺兰导演就特别喜欢使用这种技术,《蝙蝠侠》全程使用IMAX拍摄,IMAX在展现宏大场景方面的确很有特点~”

  听到对方如此评价,张辰也点点头:“IMAX的 1.9:1的宽画幅可以完美呈现塔体的垂直高度与玻璃幕墙的细节,观众甚至能清晰看到阿汤哥手套的纹路、玻璃反光中的城市全景,以及从 123层滑落时失重的真实感……

  沙尘暴那场戏,IMAX可以更好的呈现沙尘暴的广袤与车辆失控的混乱,让近景中飞扬的木屑和车辆碰撞的金属变形都极具临场感。

  同时,它对动作戏的呈现也有不错的效果。

  追车戏中车辆侧翻、翻滚的长镜头,以及伊森与反派在沙尘暴中的肉搏,IMAX的细节捕捉能力都可以强化力量感。”

  “没问题,这方面我们没有意见。”

  涉及到技术,这是导演的权利,电影公司并不会过多干预。

  整场剧本审读会开下来,参与的三方居然难得的都对张辰这版剧本非常满意。

  剧本几天前就发给了他们,预算部门也针对性的给出了预算计划表,制片成本居然高达1.45亿。

  这不奇怪,几年前的《碟中谍2》成本都1.25亿了。

  这只是制片成本,而不是总投入。

  总投入指的是制片成本+宣发成本。

  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宣发成本通常为制作成本的 50%-100%,《碟中谍 4》作为全球发行的 IP大片,宣发投入较高,按制作成本的 80%测算,估算约为 1.16亿美元。

  那么总投入(制作+宣发)约为 2.61亿美元。

  全球票房中,约 50%归影院(放映方),10%归发行方(服务费),剩余40%左右为制片方可获得的分账收入。

  若仅依靠票房回收成本,需满足:

  制片方分账收入=总投入(2.61亿美元)

  则所需全球票房=总投入÷制片方分账比例= 2.61亿÷ 40%≈ 6.5亿美元。

  这片子原时空的全球票房是6.9亿美元,光靠电影票房已经达到了盈亏平衡,甚至还有得赚,这其实非常难得。

  更多的大片,光靠票房是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的,都得靠非票房盈利来找补。

  在好莱坞,大IP电影项目,票房盈利只占总盈利中的30%-45%,连一半都不到,大头其实是非票房盈利,不然你一部大片动不动一两年的制作周期,好莱坞六大脑子抽了才做这种生意。

第624章 设计要便于变现

  洛杉矶,圣费尔南多谷

  这地方以出产色情片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却不知道,工业光魔洛杉矶工作室也位于这里。

  黑色商务车稳稳停在工业光魔工作室的钢铁大门前,张辰推开车门。

  面前的建筑非常有特点——这栋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外墙虽经多次翻新,却仍保留着复古的钢构框架,深灰色的金属梁像肋骨般撑起整面玻璃幕墙。

  艾德兰从台阶上迎下来:“Boss,你来了~”

  “你怎么回事,黑眼圈都出来了~”

  “昨晚陪着怪兽组熬夜,他们又把洪荒的皮毛颜色磨了一遍~”

  “这两天辛苦你了~”

  “我是这部戏的特效总监,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艾德兰耸了耸肩,张辰却知道,他这段时间几乎就住在工业光魔。

  两人穿过大堂,即便已经来过好多次了,但两侧的展示墙还是吸引了张辰的目光——从《星球大战》的千年隼模型到《侏罗纪公园》的霸王龙骨架复刻,每一件展品都贴着泛黄的标签,记录着工业光魔的特效里程碑。

  这就是老牌公司的底气,公司的历史就是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史。

  来到约定的会议室,里面早有两组人等候,见到张辰,纷纷站起身。

  “让大家久等了~”

  张辰和众人打了个招呼,左边这组他认识,就是《环太平洋1》的特效制作团队,不过张辰已经将他们整组人挖到了天工异彩,只能《环太2》的工作完成就整组跳槽。

  右边那组没见过,应该是工业光魔的另一支团队。

  艾德兰这时候递上来一个资料夹:“里面是今天要查的重点镜头清单,按两个小组的分工分了类……”

  《环1》就是机甲打怪兽,《环2》的故事则要复杂一些,分两条线,巨兽洪荒线和暴风赤红线。

  分别对应两个小组。

  洪荒线主要就是怪兽之间的战斗,初入里世界的洪荒和金刚的战斗,和骷髅怪的战斗,这些是由工业光魔怪兽专家组来制作。

  暴风赤红线则是机甲与怪兽的战斗,暴风赤红进入里世界寻找洪荒,与当地的开菊兽之间的战斗,这部分则由原《环1》的小组来制作。

  张辰翻了翻,“可以开始了~”

  “马斯克,你们先来~”

  艾德兰提醒后,马斯克立马打开PPT,开始自己的介绍。

  张辰不仅是他们现在的客户,还是未来的老板,他的介绍非常详尽。

  机甲线,聚焦“人类主动探索里世界”的叙事:

  暴风赤红突破“裂隙门”进入里世界,核心任务是寻找巨兽洪荒,过程中需应对里世界特有的“原生开菊兽”。

  这类开菊兽区别于前作的“正面冲击型”,多以伏击战术行动,例如藏于溶洞顶部的“绞杀型开菊兽”(用触手缠绕机甲关节)、潜伏于地下湖的“潜袭型开菊兽”(突袭机甲下肢)。

  “为适配里世界环境与战斗需求,我们对暴风赤红进行了针对性升级,如肩部新增低重力推进器、小臂等离子炮优化能量聚焦纹路……”

  就像《变形金刚》每一部,对擎天柱的变形过程都会重新设计一样,《环太平洋》里,暴风赤红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暴风赤红在《环太平洋》里的地位类似于擎天柱之于《变形金刚》,必须有所改变,要给观众新鲜感。

  他们本就是《环太平洋 1》机甲特效小组,对“机甲机械逻辑”“战术对抗细节”有着深厚积累,能精准还原机甲在里世界的探索动作,如探照灯的环境适配、脚部防滑纹路的地面反馈等……

  “我们还设计了与伏击型开菊兽对战时的战术衔接,如机甲遇袭后的反应延迟、武器攻击的能量轨迹,,确保‘机甲探索战’的专业性与观赏性。”

  马斯克一边介绍,一边播放了他们制作的特效画面。

  屏幕上是暴风赤红与绞杀型开菊兽对战的初剪片段:机甲被触手缠住膝关节时,金属外壳瞬间泛起淡红色的热斑,液压杆肉眼可见地收缩了两厘米,连触手缠绕处的金属划痕都清晰得能数出纹路。

  画面很劲爆,看得出来,马斯克他们对暴风赤红的战斗场面进行了升级,武器虽然还是那几样,但在组合和衔接方面做了优化,看起来更流畅~

  “你们改进了推进器的火焰颜色?”

  张辰的眼很尖,一眼就发现了与前作不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