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将领们十分清楚。
入辽之后,崇祯和朝廷只负责提供物资,其他的最多简单过问一番,并没有干涉。
哪怕崇祯的儿子定王朱慈炯亲自来辽东,也只是在中军帐内体验生活,没有任何发号施令的行为。
“好,”王永吉再次点头,“第二个问题是自入辽以来,本督也从未在情况不明的前提下,给你们下达过某个限期内必须攻下某个地方的命令,对不对?”
这句话有点长,众人琢磨了一会后再次点头:“总督大人所言不假。”
“但是这次要破例了!”王永吉表情凝重,“现在是八月下旬,长则二十天,短则半个月内必须拿下锦州!”
吴三桂,李性忠,刘肇基,黄得功等一众辽东籍的将领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高一功等非辽东籍的将领脸上则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请总督大人释疑!”高一功厚着脸皮问。
“本督刚才说过,现在已经是八月下旬!辽东入冬早,水桶的水在外面放上一晚,上层的水已然会出现结冰的情况。再过半月二十天,结冰的情况将更加严重。”
“南山和锦州的守军会在我军进攻的必经之路上洒水,冰面湿滑,难以前进!届时将会给我军带来巨大的麻烦!”
第850章 东线无侧翼
十天内拿下南山,半个月内攻下锦州!
这是王永吉给平辽大军下达的任务期限。
再晚的话,天气会更冷。
届时土壤冻结,无法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攻城。
即便顺利地挖通地道,城墙也会因为里面的水分结冰而变得异常坚固。
火药能不能炸塌都不好说。
通过云梯攻城就更别想了。
守城时只需要准备足够的凉水就行,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准备。
等对方顺着云梯往上爬时,把凉水往云梯上一倒。
寒冷的天气会让凉水很快结冰。
湿滑的云梯将成为明军的坟墓!
哪怕明军通过各种方式侥幸炸塌了城墙,只要明军没有攻入城中,守军还是可以通过堆土浇水的方式快速修补城墙。
这并非虚构。
《三国志》记载曹操征讨马超曾在极寒天气下用沙土浇水筑城,一举扭转了战局。
另外。
辽东的冬天经常下雪。
雪大的时候虽不至于寸步难行,但也会大大降低步兵行军速度,对后勤补给的挑战更大。
最好的办法是就近储存物资,以防不测。
松山城固然可以储存物资,但城池规模终究还是太小。
十万兵马每日仅吃掉的粮食就高达数千石,其他物资尤其是木柴之类的亦不在少数。
小小的松山城根本装不下这么多物资。
所以。
距离前线近,城池规模足够大的锦州就成了首选。
“十天内拿下南山,十五天内攻下锦州,有问题吗?”王永吉问。
“没问题,总督大人让我们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吴三桂第一个表态。
此举看似是拥护王永吉,实则把难题又甩给了王永吉。
若想半个月内拿下南山和锦州,正面死磕肯定不是上策。
首先。
平辽大军的兵力本就已经有些捉襟见肘,正面佯攻南山必然要付出伤亡。
伤亡小还好。
如果伤亡很大,必须进行休整,短时间内明军将无力发动锦州之战。
其次。
攻城掠地的目的不是占领城池,而是杀伤敌军有生力量。
同理。
把守城池的目的也不是守,而是在守城的同时消磨对方的兵力和士气。
所以,正面死磕绝非上策。
拿下南山和锦州的关键是运用合适的战术。
这也是王永吉召集众人商议的目的。
他朝吴三桂轻轻颔首:“吴总兵的态度值得表扬,但是还得帮本督想一个用兵的法子才行。正面强攻固然没问题,但并非上上策。”
在场的将领情商有高有低,但用兵的智商都在平均线以上,他们开始思考用兵之策。
“要我说啊别整那么麻烦,”唐通大大咧咧地说道,“就像我朝十四年松锦之战时那样,步步为营先攻南山随后顺势拿下锦州就行了!”
高第白了他一眼,反驳道:“我朝十四年的松锦之战就是使用了步步为营的战术,结果可是没打赢!”
“没打赢是因为洪承畴顾头不顾腚,把主力都布置在前方,导致后方空虚被建奴钻了空子!”唐通反驳道,“此番入辽头尾兼顾,用步步为营的战术必能打赢!”
“不一定啊,”山海关总兵高第继续反驳,“此次的松锦之战和我朝十四年的松锦之战的地点虽然一样,但情况却相去甚远!”
“我朝十四年松锦之战时,锦州尚在我军手中。建奴为了阻止祖大寿出城,不但在城外挖掘壕沟还布置了许多兵马。多了不敢说,祖大寿至少牵制了建奴万余兵马。”
“今日不同以往,锦州已在建奴之手!他们没必要也不会再分兵围在锦州周围,只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我军身上。我军一没有兵力优势,二不占地利。继续使用步步为营的战术,恐难取胜!”
“就算取胜,伤亡也会很大!”
高第这番有理有据的话让唐通的脸红白闪烁。
他憋了一会后冷哼一声:“总督大人让我怎么打我就怎么打。”
此言一出。
众人目光从唐通的身上转移到了王永吉的脸上。
王永吉摆了摆手,“本督今日召集诸位前来的目的是商议出最好的用兵策略,有什么想说的都说出来听听。”
见王永吉态度诚恳,众人开始发言。
吴三桂见没人发言,想了一会后打破了现场的沉寂:“我觉得可以从东线下手。”
“东线?”与吴三桂不对付的李性忠提出了质疑:“东线有什么好打的?”
“呵,”吴三桂轻轻冷笑一声:“东线的主力是两万朝鲜兵,他们的战力不用我过多赘述了吧?这么说吧,只需两千关宁铁骑就能把两万朝鲜兵打回老家。”
看着吴三桂高傲的笑容,李性忠也跟着冷笑一声:“然后呢?”
“然后?”吴三桂继续冷笑:“当然是顺着东线战场北上,攻击建奴侧翼。”
“东线无侧翼!”李性忠指着竖挂在他们面前的巨型地图,“东线战场被小凌河一分为二!小凌河源自锦州西面的群山,随后从锦州城南由西向东流淌,在经过南山时突然转向南,最终流入大海。”
“即便我军拿下东线,若想从侧翼攻击南山上的八旗兵,也需要先渡过小凌河。小凌河宽达五十多丈,只能铺设浮桥才能渡河。从侧翼进攻的关键是攻其不备,铺设浮桥渡河不但会失去攻其不备的意义,还会被建奴半渡而击。”
“所以对建奴来说东线无侧翼,对我军来说东线也没有进攻的意义。”
吴三桂黑着脸听完了李性忠的长篇大论。
李性忠分析的确实有道理。
对建奴来说,东线没有防守的价值。
否则建奴也不会直接把整个东线交给两万朝鲜兵防守。
至于从东线直接攻打锦州就更加不可能了。
锦州西北方向是松岭山脉。
南面是南山,在南山东北方向还有一座西山。
想从东边攻打锦州,需要往北行走几十多里路,绕过西山后再往西南方向走几十里,从东北方向朝锦州发起进攻。
孤军深入敌后攻城绝对是下下策!
一旦后路被断,不是投降就是溃败!
“我当然知道东线没有进攻的价值,但还是要从东线下手。”吴三桂开始解释:“只有在东线搞出大动静,建奴才会认为我军主力在东线!”
“济尔哈朗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没有老糊涂!”李性忠提醒,“无论我军在东线搞出多大动静,他都不会向东线调派兵力!”
“济尔哈朗是否向东线派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认为我军向东线调派了兵力。”吴三桂笑着说道。
“刚才说过,东线对我军来说没有进攻的意义!”李性忠加重语气:“你知,我知,济尔哈朗也知道!”
“既然大家都知道,济尔哈朗就更不会相信我军向东线调派兵马,因为没有意义!”
第851章 西线有战事
行军打仗,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
若想打胜仗,三者缺一不可。
在如何攻打南山和锦州的问题上,平辽大军内部产生了争议和分歧。
有人认为正面强攻方为上策,但明军没有地利。
有人觉得可以在东线寻找机会,可是东线没有机会。
还有人笃定西线才是真正的战场,但是不知道如何把主战场转移到西线。
“所以说,”王永吉抽尽最后一口烟,将残存的烟纸扔到地上,“诸位都觉得从西线发动进攻的胜算最大?”
“对!”吴三桂还是第一个响应。
“差不多吧,东线没有机会,中线的主战场是南山,我军佯攻不占地利,最好的办法还是从西线下手。”李性忠第二个回答。
“西线!”刘肇基回答地十分干脆。
其他人一一表态,认为从西线入手才是上上策。
“既然如此,咱们就把主力调到西线。”王永吉缓缓说道,“至于怎么调兵,得容本督好好想想。”
在进攻松山前,他可以调动的兵马总数是十万。
当时有三条战线。
分别是西,中和东。
他在西线布置了一万九千人。
中线也就是他的中军,布置了六万兵马。
建奴的东线没有防守的意义不代表明军的东线也没有防守的意义。
为此,王永吉在东线布置了两万兵马。
松山之战时明军伤亡五千余人。
其中九成九的伤亡来自他的中军。
中军可用兵马将至五万五千人,东线战线兵马不变。
若想把主战场转移到西线,必须保证西线有四到五万人。
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他先是依次将目光看向吴三桂和黄得功以及高一功。
看了一会后,他轻轻摇头自言自语道:“不能从中军往外调派一兵一卒!”
首先他不清楚建奴在南山上布置了多少八旗兵。
如果中军兵力过少,一旦八旗兵居高临下趁明军撤退时发起反冲锋,他的麻烦就大了。
不但会损兵折将,还有溃败的可能。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